国内院线每年有几百部电影上映,不客气的说,一半以上都是烂片。而那些孜孜不倦制造烂片的创作者中,有一个群体就是相声演员。
相声演员跨界演电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不过有一个人的表现,在即将过去的年最为显眼(或者说现眼),这个人就是岳云鹏。
短短一年之内,共有7部岳云鹏参演的电影上映,全部都是喜剧片。单从这个效率,就能看出国产喜剧有多粗制滥造。
已经上映的作品中,除了大鹏执导,岳云鹏客串的《缝纫机乐队》豆瓣7.0分,其余作品都在5分以下。
其中岳云鹏主演的影片共有三部,分别是《大闹天竺》、《疯岳撬佳人》、《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豆瓣平均分数为3.3分。(即使在相对宽容的猫眼,平均分也在6.6左右)
其中《大闹天竺》和《疯岳撬佳人》的票房成绩都不错,不过有媒体给出的评价是:《疯岳撬佳人》中的岳云鹏没疯,看完片的观众却疯了。
《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据说两年前就拍出来了,虽然档期一再延后,终于还是忍不住出来骗钱。当然观众也没之前那么傻了,豆瓣2.8分是什么概念?已经和年度烂片《逐梦演艺圈》的2.1分是同一梯队。
曾经我们以为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豆瓣平均4分左右)已经是烂片的代名词,感谢中国影坛一代代涌现出的人才,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新的下限。
现在大海突然觉得,什么吴炮王、杨天宝、国际甜,以前真是错怪你们了。
这些流量小生小花们拍的片子再烂,至少还有颜值啊,再看这些相声演员的银幕形象,只能用辣眼睛来形容了。
他们似乎对喜剧有什么误解,觉得一味的扮丑、卖傻就能让观众开心了?
这还不算完,12月底还有两部岳云鹏主演的喜剧片在同一天上映,分别是《妖玲玲》(原名《妖妖灵》)和《断片之险途夺宝》,目测要持续刷屏恶心观众。
乍一看,葛优、沈腾、张译都是实力派演员,甚至陈可辛和开心麻花的名号也摆出来了,不过大海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诸位,这些噱头都不是影片品质的保障。
再过两个月,还有一部郭德纲执导,岳云鹏主演的《祖宗十九代》,在年的大年初一上映。这部片子的配角可谓大牌云集:吴京、吴秀波、井柏然、林志玲、王宝强、大鹏......
果然影视圈就是人脉圈,好演员晚节不保,捆绑出演烂片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看到这种触目惊心的现状,大海不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为何有能力这样?谁纵容了他们这样?
回答这些问题,还是要从岳云鹏的成名史说起。
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也无需多言,主要就是岳云鹏从小吃了不少苦,14岁就辍学打工,当过服务员、清洁工、电焊工,后来偶然间遇到了郭德纲,成为德云社的一员。
现在岳云鹏红了,一度红成现象级,很多人都喜欢把他当包装成一个励志故事,比如某媒体写他的标题是:“岳云鹏:‘相声阿甘’为何能获封‘喜剧之王’”。
实际上这个标题即使德云社的铁粉看了,恐怕也会脸红。
岳云鹏的作品和实力称得上是“喜剧之王”么?抛开他演的那些烂片不说,即使在相声界、在德云社,岳云鹏的水平也只能说是一般。
在栾云平、曹云金等人正式拜郭德纲为师的时候,岳云鹏还只是德云社一个扫地的,德云社上上下下都觉得他不是干这行的料,用相声圈的行话说就是“祖师爷不赏他这碗饭”。
郭德纲决定捧红岳云鹏,是德云社正在遭受重创,李菁、何云伟、曹云金等中坚力量陆续出走的时候。这些人走了,郭德纲就把岳云鹏找来,告诉他:要想红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真有能耐,一个是通过运作。
岳云鹏能耐不够,郭德纲就通过运作把岳云鹏捧红,频繁将他带上各种节目,甚至是春晚,借助电视这个天然的海量流量入口,火速创造一颗德云社新星。
其实这跟流量小生的蹿红是一个模式,虽然没有演技和好作品,但是掌握行业资源的大佬们用类似“江南皮革厂”的洗脑广告持续刷屏,再烂的演员也会培养出一批脑残粉。
如果站在观众的角度,我们需要的是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艺人。但是在这种模式下,行业大佬的意见才是重要的,观众的选择权显然没有被尊重。
换句话说,哪怕是坨屎,只要经过精心的商业包装,观众也会把它当做蛋糕吃下去。
大海搜了一下网上的评论,想知道为这些烂片买单的观众都是怎么想的,发现有不少都是觉得自己听了太久的免费相声,“欠郭德纲一张电影票”。
但是观众的这种行为反馈到创作者那边就是:我的好作品没人买单,我拍烂片却能赚大钱。
知不知道什么叫劣币驱逐良币?照这样下去,即使你是德云社的铁粉,恐怕德云社的主要精力也不会放在讲好相声这件事上,而是天天想着怎么找点大牌演员,多拍几部烂片圈钱。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欠星爷电影票、我欠XXX电影票等等,如果你真有那个闲钱,还是留给有诚意的作品吧。
回过头来说岳云鹏,有人评价:“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岳云鹏占了一个忠字。”郭德纲也是想用岳云鹏的例子告诉离开的那些人:我想捧红谁,就能捧红谁,你们后悔去吧。
目前来看,郭德纲是成功了。不过在大海印象中,赵本山在捧小沈阳还是王小利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现在小沈阳和王小利混的怎么样呢?
如果一个人的本事配不上他得到的赞誉,那你把他捧得越高,以后就摔得越惨。
大海觉得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被大佬捧红的那些人,也适用于大佬自己。频繁的拍烂片圈钱,很快就会败光观众对德云社残留的好感。
相声演员跨界演电影,最初只是玩票的性质,偶尔客串一两个小角色,既能给影片招揽一些人气,观众也不会揪着表演上的瑕疵不放。
例如郭德纲10年前在《落叶归根》里饰演的劫匪,就为影片增色不少。
于谦今年在《战狼2》里客串一个海外华人,市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也赢得了满堂彩。
不过要真让这帮相声演员挑大梁,拍出来的就都是一些辣眼睛的烂片了。这个定律不仅适用于德云社,被郭德纲视作叛徒的曹云金、何云伟也不例外。
曹云金的《不离不弃》当时宣传的力度很大,还在电影上映前炒作了一把,写了一篇字的超长微博怒怼郭德纲,一时间震动整个互联网。
可是这样的卖力折腾,这部投资三千万的电影,最终票房仅仅是43万,豆瓣2.9分。
另一边何云伟、李菁主演的《夺路而逃》,投资号称一个亿,票房万,豆瓣3.1分,比曹云金稍强一点。
看来两拨人马虽然在相声界撕的不共戴天,但是在祸害中国影坛的问题上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的。
当然,跨界拍戏恶心观众的不止德云社,湖南卫视的快乐家族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他们演过的电影......哎,我还是不说了。
快乐家族与德云社,一南一北,烂片双绝。可以说有其中任何一人出演的电影,基本上就不用看了。
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拍烂片又没花你的钱,也没求你去看,关你什么事?
大海只是觉得,在影视行业,有很多优秀的导演,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导演,想拍一部好片子却筹不到钱;也有很多演技扎实的好演员接不到戏,或者是接不到好剧本;还有一批已经拍出来的好电影,因为没流量、不商业导致排片很低,甚至根本进不了院线。
就在这种环境下,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批行业大佬,或者在其他领域拥有较高人气的跨界者们,肆意挥霍着自己掌握的海量资源,拉明星大腕为自己站队,粗制滥造一批恶心观众的圈钱烂片。
完事后他们还大言不惭的说:我想捧红谁,就能捧红谁。
这就有点不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