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大传277
韩其为
韩其为
李茂盛著
入闱之感
1947年4月,阎锡山奉派为山西省县长考试委员长。阎对县长考试非常重视,不仅亲临主考,而且亲读四子书,感慨不已。
4月14日,准备入闱主考时,僚属提出当此**繁兴,可否依典试条例必要时得以变通之规定,委员长可到考场点名一次。阎锡山说:“*治*事固要紧,乃常事也,典试,特事也,任其事者,则当尽其事。且典试,大事也;县长,重任也;不可忽略。”他坚持要入闱。考试从4月14日始,于4月18日终,阎每日必去。
从其感想中,可窥见阎之脉脉思绪。
4月18日,阎写到:
中庸讲“中”“和”两字,举得很高,“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实际中就是种子,和就是达出种子的作用来。如五谷,中就是有种子的谷子,和就是水土寒热,合其种子之生者。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理性即是大本,造化造物用的是理性,造化造人就是将理性分给人,即无所谓造化矣。故人之中,即宇宙之大本。
但理性在人身上,如谷子在谷颗中一样,得和就能不可忆而变为苗变为穗,以塞天地。人的理性种子,得和就能发达理性至不可思忆而还原造化。但非和不能把中的用达出来;故有子有“和为贵”的话。也可以说,无中则无本,无和则无用。但中和不能全在身上讲,应在身上养,事上表现。身内是体,身外是用,无体则无用;有体而无用,亦等于无体,如无灯不明,但不是为灯是为明,如有灯而蔽其明,则有灯等于无灯。
由事之取舍上说,谋其事之所当为是中,尽其力之所能为是和;由事之施为上说,做甚务甚是中,做甚成甚是和。
喜怒哀乐中节为和。什么叫中节?就是不过不及,不自生障碍,如镜子照人,恰合客观。因不恰合客观,即是主观的喜怒哀乐,就成了事之障碍。不是事不顺利,是自做不顺利。允执其中,就是丝毫无主观,纯是就客观的事上,该怎样,就怎样。发而皆中节,就是允执其中,但非和不能中节,中是天性,和是人为的工夫,所贵于学,即在此。
从上述阎锡山读四子书感想中,可以看到,阎锡山的宇宙观是中的哲学,他认为,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一”就是中。中是仁之本,和是仁之道,无中则无和,无和则无用。用在实践中,谋其事之所当为是中,尽其力之所能为是和;用在行为中,做甚务甚是中,做甚成甚是和。他的*治主张是君子传贤,反对君位传子,认为夷齐谏武王不是谏伐纣不可,而是谏不传贤不可。禹不传启而传桀,演为暴君统治,长此以往,以暴易暴,传圣明的传贤制度不得复立,因此,必须确立传贤制度,君位传贤。
但是,感想归感想,行为归行为。阎锡山的这些感想,满口“仁学仁*”“中道中节”伐暴“传贤”,而联系到他强推“兵农合一”和惨施“三自传训”,又感觉是南辕北辙。既然孔子所言“一以贯之”的“一”是“中”,“中”应该是一以贯之的,那么言行不一怎为“中”?一面喊“*通须执中”,一面又残杀无辜,怎叫“得中”?
不过,阎锡山这些感想,倒是和正在进行的县长选拔不无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