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看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面经常提到豆包,似乎是一种颇为珍贵的食物,想象中大概与豆沙窝近似,后来才晓得其实不然。日本这种以豆沙为馅的食品,多半是甜的,咸的较少,以细糯米面裹之,搓成小小的圆形,有的还敷上一层薄薄的豆面,大概是怕粘手之故。这就要远比豆沙窝精致得多了,即所谓和果子(和菓子)是也。
记得小时候,从日本放假回来的亲戚送来日本点心——一些和果子、巧克力和米饼,那包装精美得让人舍不得撕开,只能一点点地照原样子轻拆,恨不得打开后,还能原样包上。这就是美好的食物,饱口福更饱眼福。
▍中国人发明的日本馒头
根据历史记载,日本的茶道是由当时日本的遣唐使,将中国唐代的饮茶习惯带回日本的,其中包括了茶道文化和糕饼技艺,它们都深深地受到日本贵族的喜爱。所以和果子有许多风雅的名字,像“朝露”“月玲子”“锦玉羹”,就是由日本的皇亲贵族从和歌中取材命名的。
糕饼技艺经过千年的发展,融合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形成了现在的和果子。果子在日本所指的范围很广,点心、蛋糕、饼干、月饼、巧克力之类,这些东西在日语里面一律被称为“果子”。日本的果子分为“和果子”和“洋果子”两大类,和果子这一称呼据说源于明治初期,当时文明开国的日本,涌入不少西洋蛋糕,被日本人称为“洋果子”,针对洋果子这一称呼,日本人将日本传统制作方法所生产的点心,称为“和果子”。
和果子中最漂亮美观、最招人喜爱的,是形状各异、种类丰富的各种馒头,虽然被称为馒头,但日本的馒头与中国的馒头,意思不太一样。中国的馒头没有馅,而日本的馒头不仅有馅,而且大部分都是豆沙馅。发明这种带豆沙馅日本馒头的人,却是近七百年前室町时代初期,一位名叫林净因的中国人。
林净因据说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的后裔,是日本禅师龙山德见在中国元朝参禅修行时收下的一名俗家弟子,他跟着龙山德见禅师一起来到日本。龙山德见回到日本时,受室町幕府应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义的拜请,做了京都建仁寺的第三十五代主持。当时日本寺庙的僧侣们不像现在这样是允许喝酒吃肉的,只可素食。为了帮助僧侣们改善伙食,林净因参考中国肉包的做法,用豆沙代替肉馅,制作出了一种咸甜相宜的新式点心。林净因将这种点心取名为“馒头”,而自己做点心的作坊就成为“馒头屋”。
当时的室町幕府内部,因为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俩兄弟的彼此对立而时局动荡,为避免卷入纷争,林净因选择在离京都不远的奈良居住。奈良是日本著名的佛教之都,是当时日本贵族主要的社交场所,因此,林净因的豆沙馒头,不仅在僧侣之间获得了口碑,在贵族之间也大受好评。因为在林净因的豆沙馒头出现之前,日式点心大都是类似于现在仙贝一类的米饼,又硬又干的米饼,当然无法与蒸熟之后变得甜香软糯的豆沙馒头媲美。
▍花鸟风月之京果子
注:和果子的制作要根据季节变化来选择材料和造型
在京都市里有很多制作、销售日本点心的和果子商店,被称为京果子,这是为了平衡饮茶时抹茶中所带有的苦味而制作的。台湾作家舒国治先生在《理想的下午》一书中谈到京果子时说:
“京果子,在京都堪称重头戏,名店极多。我人在京都,见到果子,不免这尝一块、那尝一块,顿感口中甜不可耐,几乎要责备于它了。”
舒国治先生认为,京果子这么甜,是因为古代人们不容易吃到糖,偶尔吃上一口,得管个三五年,所以必须在极小的点心容量里放入最大限度的糖,让人吃上一口,感激得欲哭欲死。
京都是孕育茶道文化的地方,也因此同时促进了和果子的发展和成长。
从制作商来说,和果子绝对不是量产的结果,每家老店都有自己的代表,不是随随便便就捏出一个和果子的。而且和果子的制作要根据季节变化来选择材料和造型,表现的主题大多是四季交替与常见的岁时景物,虽然看上去有些单调,但果子食物依然会坚守传统,年复一年地根据不同节令精心选择着切合主题的素材:初春的樱花、蕨草、斑黄碟;盛夏的萤火、泉水、烟花;秋日的桔梗、菊花、枫叶;冬日的水仙、雪和梅花。
比如想吃以栗子为材料的和果子的话必须到秋天才可以,春天的话估计就是一朵樱花或者是用盐渍过的樱叶制作的团子。更有严格的老店,和果子还要根据时间和天气而定,一天去上几次,估计都会吃到不一样的和果子。
▍每种果子背后的故事
注:许多和果子的制作灵感都取材于樱花
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日本人早就已经将和果子与他们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以他们的国花——樱花为例,许多和果子的制作灵感都是取材于此,如:粉嫩的颜色、花瓣的形状,甚至是材料也取用樱花花瓣或是盐渍的樱花叶,所以小小的和果子代表的,其实正是日本人的文化与精神。
和果子在外观的多样性上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点心师傅会把和果子做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或者配合季节作出相对应的氛围,有如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一样,让人舍不得吃下它。
寿岳章子在《千年繁华》里说到京都和果子有着无法想象的博大精深,之所以博大精深,每种果子背后还有特定的故事,比如中村轩的夏日果子“浮桥”,就借用《源氏物语》最后一章“梦浮桥”之题,上边是红豆,下边是抹茶,形状口感是和风的蜂蜜蛋糕。
虽然和果子基本上是依附于茶道的副产品,也就是佐茶的茶食,但信奉茶道的日本人坚持喝抹茶配食甜腻的和果子,多少有养生的意义在,因为糖分可以抵消茶刮胃去油的功效。
▍藏起来的百年老店
在京都,京果子店比比皆是,进去转一圈,即使什么都不吃,都是极大的享受,各种淡雅的色彩、各种精致的造型、各种诗意的名字,再配以各种考究的器皿,深蕴日本日常美学风雅纤细的精髓。
京都的京果子店有不少都是百年老店,它们分为几个流派:有鹤屋系、若狭屋系、龟屋系、镒屋系、俵屋系、虎屋系等等。京果子的种类也有不少传统制式和口味,并标以很美的名字,比如“游河”“葛之初花”“濡燕”“苔清水”“嵯峨野之月”“峰之松风”等等,听这些名字,就令人十分向往其滋味的美妙。
“京都三部曲”之《喜乐京都》中说,有一种超高级的京果子店,从不对外做生意,他们的店面只挂着十分朴素的布帘,旁人完全看不出究竟。他们的产品直接销售给举办茶席的人家,而这些人家也不是普通人家,一般是各个技艺流派的掌门,有着讲究的茶席传统。茶席现场,京果子师傅默默地躲在布帘后面,现场捏制后端出呈上,而且分量很少,仅几人份,这样的京果子店在京都也很少,不超过十家。
告别高大上、一般人品鉴不到的京果子,去逛百货店或各家老果子铺也是极好的,满目都是以薯、栗子、柿子为主题的各式甜品。栗蒸羊羹、柿羊羹、栗大福、栗金团、初雁,在味道这个东西面前,想象是很无能的,别无他选,冬日限定,只有一样一样地吃。■
(《青年文摘·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