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能治好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7/6196834.htmlHAOYISHENG导语
在对待药物副作用这个问题上,患者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随意滥用,而是要权衡利弊,谨慎选用。
一.口服降糖药物有哪些副作用?
常言道“是药三分*”,也就是说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降糖药物也不例外。临床常用的降糖药分六大类,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各类降糖药物有哪些副作用:
1、磺脲类: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及体重增加,其他少见的副作用有皮疹、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
2、格列奈类:其副作用也是低血糖,但发生率低而且程度轻,其他副作用罕见。
3、双胍类:二甲双胍常见副作用有食欲不振、恶心、反酸、上腹不适等消化道反应,其他少见的副作用有维生素B12缺乏以及由此引起的“营养不良性贫血”。
4、α-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偶有腹痛、腹泻。
5、胰岛素增敏剂:少数人服用后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颜面及下肢浮肿、加重心衰。此外,此类药物还可能引起肝功异常及骨质疏松。
6、DPP-4抑制剂:此类药物比较安全,单独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增加体重。
7、SGLT-2抑制剂:此类药物对肝肾无影响,主要缺点是会增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生风险。
在降糖药物引起的各种副作用中,最常见的当属低血糖,轻度低血糖会出现心慌、出汗、有饥饿感症状,而严重的低血糖可以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其次是胃肠道反应,而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较少见。
糖尿病友最担心的问题是:“长期用药究竟会不会损害肝肾?”一般说来,降糖药物本身不会对肝肾造成直接损害。
那么,为何有些降糖药物说明书上特别注明“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如果患者原本存在肝、肾疾患,用药后势必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导致肝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还会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清除,引起药物蓄积中*。
二.如何防范降糖药物的副作用?
1、知己知彼,合理选药。要熟悉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特点、副作用、适应证与禁忌证,结合患者自身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药物。
例如:
慢性缺氧、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重度贫血以及做造影检查的病人忌用“双胍类药物”;
心衰浮肿、活动性肝病以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忌用“胰岛素增敏剂”;
慢性肠炎、腹泻、腹部手术恢复期以及疝气患者忌用“α—糖苷酶抑制剂”;
妊娠期女性除双胍类药物以外,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原则上应当忌用。
2、用药严遵医嘱。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为了追求快速显效而盲目加大用药剂量;不要轻信广告宣传,自行选购药物或把保健品当药品服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
3、预防低血糖。饮食方面,患者一定不能过度节食,注意定时定量进餐、适时加餐。尽量不要选择强力、长效口服降糖药,而且用药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在各类降糖药当中,只有胰岛素促泌剂(主要指磺脲类、格列奈类)才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其余各类药物在单独使用时很少引起低血糖。
对于低血糖风险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人以及脆性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较小的降糖药物。
4、注意服药时间。双胍类药物最好在餐中或餐后服用,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消化道反应。
由于二甲双胍肠溶片比普通片消化道反应轻,也可在餐前服用。
5、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更要谨慎选药。对于已经出现肾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通过胆道而不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这样就不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当然,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原则上应禁用一切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6、密切监测肝功能。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脂肪肝及肝功异常。对于这类病人,在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肝功能。如果转氨酶越来越高,就及时停药,改用胰岛素,必要时可给予保肝治疗。
7、尽量联合用药。一般说来,药物副作用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药物剂量越大,其副作用也相应增加。而采取联合用药,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大大减少药物副作用。
8、循序渐进用药。部分糖尿病人在最初服用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等药物时,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个别患者甚至因此而被迫停药。
一般说来,胃肠道对药物的适应和耐受需要一个过程。在使用这类药物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经过1~2周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倘若一上来就足量给药,病人往往难以耐受。
此外,根据不同类型药物的特点,还有些细节要特别留意。如服用SGLT-2抑制剂时,一定要注意多喝水,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总结
迄今为止,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这意味着一旦得病,患者便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客观地讲,但凡药物都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也存在一定副作用,绝对安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
对待药物副作用这个问题,患者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随意滥用,而是要权衡利弊,谨慎选用。只有知己知彼,合理用药,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相关阅读
降糖药副作用大,是因为这些问题你没有注意到
警示
药物就像双刃剑,既能帮助糖友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又可能带来某些副作用/不良反应。要想安全有效地发挥各类降糖药的治疗作用,减轻其副作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磺脲类使用警示:
目前国内上市的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奇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①容易引起低血糖,故服药后要及时进餐。
②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磺脲类药物是通过促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的,而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已完全衰竭,导致药物功能无从发挥。
③有可能出现原发性失效(一开始服用就没有效果)或继发性失效(开始阶段有效,以后药效逐渐下降直至无效)。这种情况大多与糖友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有关。
④不宜与格列奈类合用,因二者同属于胰岛素促泌剂。降糖药联合使用应选择不同降糖机制的。
⑤不宜与磺胺类抗生素合用,因后者会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使低血糖风险增加。
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⑦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二甲双胍使用警示:
①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建议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②单独应用一般不会出现低血糖,与其他类药物或胰岛素联用时,可能导致低血糖。
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缺氧(如肺气肿、肺心病)、严重贫血及明显消瘦的患者禁用。
④在行碘造影X线检查前48小时应停用;在造影检查48小时后,如肾功能检查正常,可恢复服用。
⑤能通过乳汁分泌。妊娠期、哺乳期以及计划怀孕的妇女均应避免服用。
⑥可以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忌用。
⑦最大允许剂量是毫克/日,可分为2~4次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使用警示:
目前国内上市的有阿卡波糖(如拜唐苹、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如倍欣)和米格列醇
①必须正确服用才能发挥疗效,要求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一起嚼服,如果不进餐则不需服药。
②发挥降糖作用必须有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参与才行。所以,一定要与碳水化合物(即主食)同时服用,才能发挥降糖作用。
③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胀气、腹痛、腹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因此,应从最小剂量(25毫克)开始服药,逐渐增加剂量,这样有助于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④有疝气、肠梗阻或近期腹部手术史的糖友,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患者,不宜服用。
⑤单用一般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在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则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用一般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汁、白糖、淀粉类食物等)治疗无效。
格列奈类使用警示:
目前国内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①单独应用可以引起低血糖,但程度较轻且发生率较低。
②偏重降低餐后血糖,如果患者空腹血糖较高,不宜单独使用。
③不宜与同属胰岛素促泌剂的磺脲类药物联用,以免加速促胰岛B细胞的衰竭。
噻唑烷二酮类使用警示:
目前国内上市的主要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①起效较慢,往往需要服用数周后才能明显见效。因此,不能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停换药物。同样,一旦停用此类药物,其药效往往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全消失。
②具有增加体液潴留、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骨折的危险。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骨质疏松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忌用,用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者须立即停用。
③国内外对这类药物有肝损害的报道,应用时需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有肝病者不宜用。
④女性糖尿病患者如存在胰岛素抵抗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怀孕的几率减少。而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尚未绝经而不排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重新排卵,从而增加女性糖尿病患者怀孕的几率,不愿受孕的糖尿病患者须注意。
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服用。
⑥服用本药不受进餐的影响,既可空腹服,也可进餐时服,但应尽可能固定。
DPP-4抑制剂使用警示:
目前国内上市的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等
①少数患者服药后会出现鼻咽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不良反应。
②此类药物主要通过胆汁和肠道以原型形式代谢,不增加肝肾负担,因此,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酌情减量。
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警示:
目前国内上市的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需皮下注射
①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是恶心、呕吐和腹泻。副作用可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
②注射部位过敏反应:指药物注射部位出现结节、瘙痒、红斑等症状。使用时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必要时停药。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使用警示:
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有达格列净
服用此类药物患者出现尿路感染和生殖器感染的机会增加。一旦出现,需及时对症治疗,消除感染。
大家都在看
降血糖,做好这七点!
重磅│糖尿病降糖标准变了!
教你搞定「各类口服降糖药」
1U胰岛素可以降低多少血糖?
降糖药物的作用部位机制及分类
一文读懂: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