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羽的遮羞布vorwv4hy [复制链接]

1#

关羽的遮羞布


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历来秉承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做人方面强调的是“仁义理智信”,这里面没有“忠”的要求。说明中国社会的文明之初,“国”的观念并不十分重要,而对“家”的观念则特别重视。因此对女人的要求特别严格。


    男人对于国家,可以“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而女人对男人则必须“忠贞不二”,否则就失去了人格。因此,女人有贞洁的故事,就特别受人们称道,男人有讲义气的故事则容易被人们传扬。三国时候的关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被逐渐地涂红了忠义的脸庞,抬上了神圣的殿堂的。


    这个生前不可一世,死后广受烟火的关羽,实际上也有许多人格上的缺欠。我们不用看历史,只看扬刘抑曹的色彩十分浓重的《三国演义》就可以知道,在关羽无比的荣耀下,也有许多羞处。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倾向刘备的,因此对刘备一方的人都进行了着意地装饰美化,而对关羽的美化更加用力。然而,不管怎样包装,还是遮不住他的羞处。


    关羽是一个“英雄”,不错,他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他能力抵万人,他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他有刮骨疗*却一边弈棋谈笑自若血流盈盆面不改色的壮举,老人家也曾有“美国的大炮和关羽的大刀哪个杀人更多”的对比。有人给三国的武将排名,他也排在很靠前的位置。这样的武将是必须有出色的战绩的,而关羽的战绩怎样呢?斩华雄自然是他最露脸的一次。华雄连斩盟*数将,使盟*将领各个胆寒,无人敢出,而关羽却在一旁冷笑,显示了关羽对盟*众将的看不起,最终也是关羽出马才斩了华雄。但作者却没有正面描写斩华雄的现场,而是从侧面写他“出帐提刀,飞身上马”,这时只听得帐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这样写自然是为了烘托战斗的激烈,但我们却看不到真实场面,只好由着作者卖关子。帐内的人被这激烈的声音惊住了,“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这实在是太惊人,太伟大了,与前面几位盟*将领的结局形成多么悬殊的反差。然而,“正欲探听”四个字,却露出了破绽,盟*主将听到帐外的喊声,刚要派人去打探,战斗就结束了,是不是太快了?我们联系起关羽斩严良诛文丑的故事,就会产生一种猜测,关羽打仗只会偷袭,一定是华雄因连斩盟*数将,正在得意洋洋时,关羽突然出现,也不通名姓,抡刀就砍,华雄措手不及而被砍下马来。如果两*摆开,主将互通名姓,然后一刀一枪的撕打,关羽未必能赢得了华雄,更不用说“酒尚温时斩华雄”了。华雄也是一位关西名将,虽然他出场的时间不长,但能够大败孙坚,猝杀祖茂,又连斩盟*数员大将,必然有相当的实力。使关羽名声大震的斩严良诛文丑不就是靠着赤兔马快而偷袭得手的么?倘若布好阵势,关羽不是连对阵武艺不如自己的徐晃也不能取胜,连斯斗他最瞧不起的“老卒”*忠也占不到半点便宜么?


    本文已经分页:【1】23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