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别是貂蝉、杨玉环、王昭君、西施,她们分别有各自的美称。
她们还在漫长历史中享有她们的美誉,即“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是一段典故组成的,这些典故背后有西施浣纱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貂蝉拜月的故事、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古代四大美女究竟有多美,但我们知道的是,泱泱大国,每个时代或者朝代对美的标准和追求是不一样的,就像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古代的审美是不一样的。
古人眼中的美女,在你眼中或许不是,在你眼中的美女,在古人眼中或许不是美女,所以只有在融入相同场景下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带来自己的思考和审美。
接着我们一个一个来说说四大美女的这些典故,以便我们对其有个大致了解,说实在的,一下子讲四个美女,实在有点不自量力,可是既然说都说了,那还是说下去比较好,毕竟你们也感兴趣。
沉鱼西施
西施作为四大美女之首,她的故事自然也为我们所动容和感兴趣。
生活在春秋战国时的她,对其而言自是一种不幸,生在乱世,尤其还长得美,要么被土匪霸占,要么一个好心将军娶为妻,要么遭到一个坏将军践踏,这些都不是不可能的。
越国有一位女子,名曰西施,有一天她在河边浣纱,一条鱼游了过来,看见了西施的倒影在水面浮着,倒影随着水波不断变幻,鱼儿见了太惊艳,自觉沉入河底。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这就是西施「沉鱼」的由来,一条鱼见到一美女的倒影,不知道这鱼是雌性还是雄性,不管是雌性,见到如此美之容貌,还能从容游回河底,那也是万幸,要不然得晕着沉到河底。
当然很多诗中引用的「浣纱」一词,多指西施。
比如,《全唐诗》里有一首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诗里面的引用我们就不多说了。
还是多说点西施的故事。西施原名叫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长的天生丽质。
当时的越国还称臣于吴国,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计划着要重新建复自己的国家。
计划就是忍辱负重,看准时机,一招致命,忍辱负重的不止有越王勾践,当然还有美若天仙的西施,作为美人越王不占有反而送给吴王,一来可以迷惑吴王,二来为自己的筹划拉长时间,所以西施和当时一名叫郑旦的女子一起献给吴王夫差。
吴王看到美女一来,相当宠爱,不理国事,众叛亲离,越王勾践想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种迷惑和两个女子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能够争取更多时间,不惜牺牲自己以此作为复兴的筹码。
西施这种作为表现出一种古代女子爱国的高尚思想情操,她是不是花木兰没有上战场,但也依旧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办法,使一个国家灭亡。
最终越王灭了吴国。灭吴后西施就没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主要认可的还是这两种:一是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二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我们更希望她与范蠡泛舟五湖,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最后被越往灭口,倒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越往深知美人的祸心,也怕自己会走吴王的老路,灭口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和对大众的一个交代。
这就是西施,一个天生丽质的人,一个鱼见了忘了怎么游而沉到河底的美人。
落雁王昭君
王昭君也是平民家的女孩,不知怎么进入汉宫当了宫女,她名叫嫱,字昭君。
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而言,北方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打击,所以现在分裂出了五个单于,其中一个叫呼韩耶单于被他哥哥打败,所以向汉朝称臣,成为汉朝的属国,汉宣帝将其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呼韩邪并三次入朝朝贡。
这一来二去,呼韩耶单于也就不客气,索性直接当个女婿得了,一来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二来两国联姻可以和睦相处,这是绝妙的机会。
元帝于是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耶单于,她到了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这种象征性意义很快就给呼韩耶单于带来了好运。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既然都已经赐给呼韩耶单于了,那毕竟要走走过程的,娶亲队伍得要,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拜别故土,换上新装向北远去,一路上,看着故乡,看着自己长大的地方越来越远,听着马的嘶叫大雁的鸣叫,眼泪早已打湿了脸颊。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侵权联系删除)
这种悲伤之感久久难以平复,于是,她坐在车骑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一听这曲子,怎受的了,这么悲伤,大雁听了也很伤感,所以大雁被这曲子的伤感打动,以至于不知道怎么飞而掉落在地面。
虽然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确实也写出了当时的王昭君到底有多悲伤,毕竟自己一去不知何时能返回故里,不想现在,你嫁出去了,想来就来,走回就回的。
王昭君后来怎么死的,也无从知道,毕竟史料记载甚少,但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呼韩耶单于死后,王昭君嫁给了呼韩耶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其弟弟且糜胥即位单于,号为:搜谐若鞮单于。
公元前20年,王昭君第二任丈夫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死后,因无王昭君殉葬的相关记载,可以推定王昭君自此寡居。有人说复株累单于死去一年后,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因无任何依据,此说难以令人信服。
这是一种说法,当然一个人死去或离世都改变不了历史的走向,只是在王昭君出嫁期间匈奴和汉朝多了来往,联姻是一种维持政治关系的纽带,这纽带只可维持一时,不会维持一世,因为这种关系总会随着历史的走向而发生改变。
这就是王昭君,一个贫民女孩当上王后,最后也不知是如何故去的四大美女之一。
闭月貂蝉
这味美女比较玄乎,玄在她没有出现在史料当中,却出现在小说戏剧中。
她的登场都是在历史小说中的,比如元代小说《三国志平话》、明代《三国演义》、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等民间文学作品。
所以说,貂蝉这个人很悬。
貂蝉拜月这个典故最早还是出自《三国志平话》中,在里面是这么说的「司徒王允回家后,没事干,到后院散步,对自己说如今小皇帝还小,董卓篡权,大汉就快要灭亡了。就在王允喃喃自语完后,忽见一妇人在烧香,于是过去问问,我在这儿为国叹息,你又是为何?貂蝉连忙跪下后,说出了实话,说自己原本姓任,小子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
所以,这里面我们也没看到月亮一词的出现,估计当天晚上月亮很亮很圆。
貂蝉拜月在元代文学中的寓意为「祈福团圆」,其用意是和吕布早日团圆。
但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并没有看到貂蝉拜月的故事。
但关于貂蝉怎么死的,也是另有三种说法。
毕竟貂蝉这个人在历史真不真实也无从得知,所以关于她的死就比较复杂了。
一说,吕布死后,跟着吕布走了。
二说,被庞舒救了,和吕布女儿儿子一起远走他乡,改名易姓,过上幸福生活。
三说,就是我们熟知的吕布死后,曹操想纳貂蝉为妾,貂蝉不愿,最终也自杀而死。
对于貂蝉,真不真实不知道,但能在历史享有四大美女之美名,并被许许多多人记住,这也算是一种幸事。
羞花杨玉环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认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先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致敬,用艺术传播文化,从而被更多人所知。
贵妃醉酒说的是,唐玄宗前一天和杨贵妃要在明天约会,吩咐人把宴席摆设在百花亭,一起去赏花饮酒。
到了时候,杨贵妃先赴宴,其他人也准备好恭候唐玄宗,但是,唐玄宗迟迟不来赴宴。
不一会有人来报,说唐玄宗去了江妃宫(江妃即梅妃,江采萍)。
杨贵妃听到这样的消息,顿时悲从中来,便借酒浇愁愁更愁。
唐玄宗先是要约会,然后很爽快的不赴约,还让人家苦苦等那么久,给你蛋糕,但不给勺子,给了勺子,直接把蛋糕拿走了,气人。
这是杨玉环贵妃醉酒的故事。
至于杨玉环的死法,也是各有不同。
天宝十五载(年),安史之乱后,跟着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这是一种,这是皇帝李隆基不得已下的命令。
就在马嵬坡之变不久,就开始流传了另一种说法,比如,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死,她在当时找了替身,自己则隐居在四川等地,还有说法杨贵妃东渡日本等等。因为许多都缺乏正史记载和相关文献,所以只作民间故事即可。
如果说,李隆基流亡时,杨贵妃就在其身边,那她是何时找的替身,手下的士兵大臣不认识杨贵妃还是其他情况,还是说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前就预测了未来提前跑路或者找好替身,这些都是缺乏相关资料的。
这就是历史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在,热度一直很高,古代可以被写进诗歌来赞赏,今人可以通过史料和民间访谈来谈论,可以说,四大美女为多少人,多少诗人,提供了许多美的思考和交流。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我是
史上知,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