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树平
编辑:初夏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慢性意味着长期,一般发病大于6周以上。很多患者都会慢性反复发作,表现为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多伴有瘙痒。
慢性荨麻疹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该病具有自限性,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要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
慢性荨麻疹治疗药物
1.抗组胺类药物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H1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和H2受体阻滞剂。
按期作用特点和上市时间可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现在临床较少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有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特点是中枢镇静作用轻微或无镇静作用,但是有的有较明显的心脏*性;第三代抗组胺药,有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等,具有较强的抗组胺和抗其他炎症介质的作用,副作用较小。
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色甘酸钠、曲尼司特等,具有很强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作用和抑制过敏反应介质释放作用。其抗组胺作用约为氯苯那敏的10倍,且具长效。
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主要用于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增强H1受体拮抗剂的作用,可以用于抗过敏的辅助治疗。
2.糖皮质激素
是为治疗荨麻疹的二线用药,一般用于严重急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
管炎、压力性荨麻疹对抗组胺药无效时,或慢性荨麻疹严重激发时,静脉滴注或口服,应避免长期应用。
3.免疫抑制剂
是治疗荨麻疹的二线用药,有环孢素、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等。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4.其他
葡萄糖酸钙,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常用于荨麻疹、湿疹等;甘草酸苷制剂,具有糖皮质激素类作用;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抗LgE单抗),用于顽固性难治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用药方法
一线治疗: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为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虽然疗效确切,但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所以不主张作为一线治疗药。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为第一线药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
治疗见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以最小的剂量维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二线治疗:第二代抗组胺药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或联合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以提高抗炎作用,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睡前服用以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或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抗组胺药剂量,一般可增至起始剂量的2~4倍。
三线治疗: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择环孢素,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
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对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推荐按照~mg剂量皮下注射,每4周注射1次,但需注意其罕见的过敏反应。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上述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一般建议给予泼尼松口服,好转后逐渐减量,通常疗程不超过2周,不主张常规使用。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基本治疗原则同自发性荨麻疹,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效果不佳时酌情加倍剂量。
联合用药:单纯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应成为联合治疗的首选。H1和H2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相互竞争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4,提高抗组胺药物在血中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并非通过协同拮抗H1和H2受体而起作用,因此不依赖肝脏代谢的H1受体拮抗剂,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与H2受体拮抗剂联用无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常用的联合用药推荐方法有:?一代药+二代药,一代药晚上服用,二代药白天服用;?二代药+三代药,推荐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提高抗炎作用;?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人体皮肤血管周围有2种组胺受体即H1和H2,单靠H1受体拮抗剂不能完全阻断皮肤中组胺的释放,H2受体拮抗剂有抗组胺、抗痒、抗病*、抗雄性素、免疫修复作用,可作用于肥大细胞、抑制组胺的释放。
两类药物联合可用于慢性荨麻疹、顽固性荨麻疹、湿疹等;④H1受体阻滞剂(口服)+酮替芬酮替芬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及强镇静作用,可在荨麻疹瘙痒剧烈者联合两类使用。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好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