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睡功 [复制链接]

1#
教你一种睡功,能恢复神力、精力、体力,让你一身轻松!

睡功,古称睡仙功,是以静卧状态为特征的静功修炼方法。在修炼的过程中,修炼者形如睡,体为静,意在动,处于全身肌肉松而不懈,大脑思维静而不眠的状态,通过有规律的意念导引,主动调身、调息、调心,心息相随,身松脑静,静而生动,脏炁运生,达到动静相兼,调息安神,祛病保健之功。传说陈抟老祖是紫微斗数、河洛理数等术数的创始人,一睡年,而且下棋从宋太祖处赢了华山!陈抟老祖为什么能睡年?睡功蛰龙法!秘诀三十二字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日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吕纯阳祖师曾为之题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暗人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说了半天,怎么练习才能养生?

"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肱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绻。神不外驰,炁自泰然。收神下藏丹田,二炁和合成丹。"一念不生,主静立极,先存后忘,入于混沌。此种睡功法,运用得宜,则外肾温暖,而阳杰再生。以后睡眠醒来之时,便有一阳初动的景象发生,此时应当用采取外药的功夫和炼精化杰的口诀,再用“睡功秘诀”继续温养。临近天明之时,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数息,最后还虚养静。

睡仙功

侠门“睡仙功”为陈抟(希夷)祖师所创,本门先辈获得此功后加以珍藏,并将其收录于侠门内功秘法体系之中。后世的丹经武籍虽有所披露,但均不完整,有些内容亦系托名伪传,与原著多有不符。

中文名

睡仙功

种类

一门武功

注意事项

每次咽津时要在呼气时咽之

创立人

陈抟(希夷)祖师

收录于

侠门内功秘法体系之中

调气

头朝南脚朝北正身仰卧

目录

1服气导引术

2锁鼻胎息术

3睡禅功

4绝谷食气法

5辟谷辅助功

6睡仙神通术

7睡仙功的要点

8各类事项

9辟谷功成

服气导引术

编辑

修炼睡功,需要预备一间密不透风,清静于燥的卧室;要有一张铺盖舒适而柔软的床,和高约二寸的睡枕。每日练功前要宽衣解带,女性还要散发披肩;以使浑身舒畅,无为无欲,毫无束身之感。然后方可按照下列练功步骤和练功要领进行修炼。

1、调气:头朝南脚朝北正身仰卧,去枕。两眼轻闭,舌抵上腭。两手握固(即大拇指向掌心内屈,其余四指并拢卷握于大拇指之上),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距离身体两侧约五寸处。两大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五寸许,两脚尖朝向左右。

按以上卧势躺好之后,排除各种杂念,专注于鼻子的自然呼吸,并将鼻息调节到细微绵长的状态,使两耳不闻其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共行息。

2、接上式。用鼻子缓缓吸气,使腹部渐渐地凸起充满。稍停,再将腹部之气从口中细细吐出,不可一呼而尽,而且要使两耳不闻其声。一吸一吐为一息,共行息。行息时的意念观想如下:

(1)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十五,两拳展指,在用鼻子缓缓吸气的同时,意念观想体外清气由两手十指吸入腹内(具体气行路线不要观想的太清楚。图2)。

(2)每月的农历十六以后,两手握固,在用鼻子缓缓吸气时,不再进行意念观想。但在用口吐气时,意念观想腹中之气从两脚十趾呼出(具体气行路线不要观想的太清楚。图3)。

收功时,两手握固,停止意念观想。在用鼻子缓缓吸气,使腹部渐渐凸起充满之后即闭气(口不吐气鼻不呼气);同时用心默数数字,以计算闭息的时间长短。当久不可耐时,仍从口中细细吐出。待呼吸调和平稳之后,即可将口中滋生的津液分三口咽下腹丹田,然后再下床收功。

注意:每次收功时只修闭气一次,并力求逐步延长闭气的时间。

原理与功效

调气亦称“调息”,为“睡仙功”的入手功夫。古人认为,由于人心念头依着事物,往往使心与息散乱游离,不能自主。虽能暂定,不久则复散乱。所以,运用调息的功夫,可以使心息相依,拴系念头,由散而定。

睡功修炼的关键,在于调和身心,顺其自然。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执意追求,应遵循古人所讲的“无与意争”。如果能在修炼调气时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排除各种不良的思想情绪和杂念,即可达到气顺体健之目的。故此,古人常以调气作为入静的辅助手段,由调气过渡到息调,皆为收心止念的过程。后来内丹修炼又将其称之为内呼吸。

调气的初期,虽然会略感不适,日久便会感到鼻息调和顺畅,气至形安。当练功进入较佳状态时,似觉云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而且口中甘香多唾,饮食甘美,鼻息微细微长,绵绵不断。

行气亦称为“服气”、“食气”、“长息”,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的内修功夫。古人认为,行气之要在乎知门户出入焉。鼻者,天门也。亦称“天根”。《修真十书·外三要》载:“鼻通六腑,出者轻清之气,属阳,接其天,此乃天根”。口者,地户也。亦称“地根”。又说:“口通五脏,出者重浊之气,属阴;一切百谷诸味皆地之精,从口而入,与地相接,谓之地根”。所以,以鼻纳清气,以口吐浊气,则为顺气;反之则为逆气焉。故逆则壅塞,顺则宣通,此天地阴阳之理也。

在导引方面,陈抟根据人体“凡纳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的生理特点,结合“天人相应”的传统观念,运用月亮盈亏、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创编出这套行气导引术。

在八卦学说中,艮为鼻,兑为口,巽为手,震为足。而艮巽两卦互为意气,为阴中生阳;震兑两卦则互为*魄,为阳中生阴。故此,当每月农历初一至十五前后,月亮阴消阳长的上弦月之际,鼻引清气,气从体外由两手十指吸入。当每月农历十六至二十三前后,月亮阳消阴长的下弦月之际,口吐浊气,气从两脚的十趾呼出。如此导引日久,借助大自然的阴阳运化之力贯通手足,即为下一步的胎息修炼打好了基础。

要领和注意

我国的道教修炼,非常重视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孙思邈曾经讲到:养生修炼的方法虽然很多,而其下手之诀,皆不外呼吸作用。气存则人生,气竭则人死,呼吸所关,顾不重重欤!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多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此乃修炼家之大忌也。晋代的养生名家葛洪,也特别推重行气之术。他在《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说道:“服药(指丹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古代世传的行气方法甚多,仅《云笈七签》就记载有数十家。具体方法虽然不一,但练功原则大致相同。均要求在行气之际,凝神净虑,专气致柔一乎吸吐纳时,要做到轻、缓、匀、长、深。

所谓的轻,即指呼吸轻细若无;所谓的缓,即指气息舒缓不躁;所谓的匀,即指节拍有致,不时粗时细;所谓的长,即指吸气的间隔时间要长;引气入鼻中而闭之,并以心数数,至二十、三十、五十乃至百至千,方可张口徐徐吐出。所谓的深,即指闭气之时使气渗透脏腑百脉,通润全身。此外,在修炼“服气导引术”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练功时间应安排在每天的夜半后至日中前。即每天夜间的2时至午前的11时之间。此时天地运化之气为阳气,亦称生气;而午后13时至夜晚23时之间,天地运化之气为阴气,亦称死气。故服气吐纳的导引之气应采生气。

(2)当身体发热出汗时,要注意避风,以防风邪侵人体内,引发疾病。收功时切莫急于起身,应安心静卧片刻,以防心神不安,影响练功效果。

(3)握固是“睡仙功”中最主要的手诀。但在修炼初期,即修炼“服气导引术”之际,由于气道未通,应在导引之时开拳展指,严格按教材所示进行练功。待四肢气机畅通,掌中出汗,进入胎息的修持阶段之后,方可长期握固,不再展指。

(4)练功中忽有昏闷欲睡之感,即可睡觉,不必强为。若在昏闷之际强为,反而乱其心意;意邪气乱,失其正道也。这是初习“服气导引术”时应十分注意的地方。

(5)行气导引日久,感觉遍身湿润或出汗,毛孔张开,手足俱已通气之后,即是此术功成之效验。然后方可修炼“锁鼻胎息术”。

锁鼻胎息术头南脚北正身仰卧,头下垫枕。两眼轻闭,舌抵上腭。两手握固,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离身体两侧约五寸处。两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五寸许,脚尖朝向左右方(图4)。

按以上卧势躺好后,排除各种杂念,先叩齿36次(即两唇闭拢,上下齿互相叩击),然后再将口中滋生的津液分三口咽下,并用意念导引至腹丹田内。

在用鼻子细细吸气的同时,腹部渐渐凸起充满,随后闭息,于心中数数,以计停息时间的长短。待体腔气闷,难以忍受之际,便从口中再细细吐出。如此练功为一遍,当调息平稳之后再练第二遍。练功遍数不限,但力求每次闭息的时间逐步延长;若能将闭息之数由百至千,且鼻下放羽毛而不晃动者,即胎息初成。

若依古人所言,修持者能闭息至二百五十数,即可华盖(眉)明,耳目聪,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便可长生矣。如继续坚持修持,可逐渐达到不再用口吐气,惟鼻中有绵绵短息的大成境界。

练功要领和注意事项

(1)此术务于每日夜半后至日中前生气时修炼,中后至夜半前死气时勿练。

(2)凡遇天阴、大雾、大风等恶劣气候,或室内太过寒冷时,暂停修炼。

(3)无论吸气或吐气,均要做到两耳不闻其声,使呼吸达到微细连绵状态。

(4)修炼胎息前,可暖一杯温酒饮之,能起到润六腑,引气开关,有益胎息修炼的作用。

(5)饮食上戒酸咸油腻之物,特别是猪肉和生水果,最为忌讳。

(6)进入“锁鼻胎息术”的修炼之后,便可配合“睡禅功”同时修持,“服气导引术”即可废弃不练。

修炼原理与功效

闭息之术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流传甚广的养生功,早在南朝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初唐《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以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均有记载,也是古人用以祛病疗疾的重要手段之一。

陈抟所传的这套“锁鼻胎息术”有所不同,其闭息原理不仅仅是为了使气渗透脏腑百脉,通润全身,而是在“服气导引术”的修炼基础上,力求人体的生命能量(内气)不外泄,或减少到最低程度,由此而作为延年益寿的根本。《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故《太微升玄经》云:“气绝曰死,气闭曰仙”。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因读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养生要旨,便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先后治愈了多种疾病,屡获效验。他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练功方法推荐给好友张安道。苏轼所推荐的乃是“胎息术”,系苏轼阅读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养生门第五篇“调气法”的心得体会。文中记述切实,颇合自然之理,文词朴实易懂,对我们理解陈抟的“锁鼻胎息术”有很大的参考和启迪作用。故摘录如下,以便参照领悟。

养生之方,以胎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眇绵洗漭(guOng,m6ng,形容似水域那样广阔无边,空旷迷茫的意思),无卓然近效;待其兀然自住,恐终无此期。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虽有微暖养下丹田,益不偿于损,决非度世之术。

近日深思,似有所得。盖因看孙真人养生门中第五篇,反复寻究,恐是如此。其略曰:和神养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许,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间,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chaj,蝎子类*虫的古称)不能*,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

此一段要诀,弟且静心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端鸿毛不动,则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元(“元”通“原”)不闭鼻气,只以意坚守于胸膈中,令出入鼻似动不动,氤氲缈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上气,自然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

若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真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如此,出入元(原)不断,而鸿毛自不动,动亦极微。则又加意制勒之,以不动为度。虽云制勒,然终不闭,至数盲息。出者少,不出者多,则内守充盛,血脉流通,上下相灌输,而生理备矣。

兄悟此元(原)意,甚以为奇。恐是夜夜烧香,神启其心,自悟自证。适值痔疾及热甚,未能力行,亦时时小试,觉其理不谬。更俟疾平天凉,稍稍致力,续见效。当报弟,不可谓出意杜撰而轻之也。”

为了帮助理解苏轼所悟出的“出入原不断”和“然终不闭”之理,特摘录佛藏《安盘守意经》中有关调身调息方面的论述,以供参证。

“以谓凡出入鼻中而有声者,风也;虽无声而结滞不通者,喘也;虽无声亦不结滞,而犹粗悍不细者,气也。去是三者,乃谓之息。然后自鼻端至脐下,一二数之,至于十;周而复始,则有所系而趋于定。定则又数,以心随息,听其出入。如是反复调和,一定而不乱,则生灭道断,一切三昧,无不见前”。正如《道枢》所讲:“闭气者,非闭噎其气也,乃神定气和,绝思忘虑,使鼻之息悠然,若有若无”。即渐可达到呼吸之息氤氲布满身中,一开一阉,遍布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开阖俱停的人定境界。

睡禅功

简介

1、蛰龙眠:头下垫枕,头东脚西,左侧身而卧,舌抵上腭。左臂屈肘枕头,右手掌心覆盖于脐腹处。左腿屈膝,右腿自然伸直,膝盖压在左腿膝盖稍上部位的大腿内侧(图5)。

卧姿躺好之后,先将双眼轻轻闭合,排除各种杂念,心系于息的往来,逐渐进入致虚静笃的禅定功态。

2、蟠龙眠:头下垫枕,头东脚西,右侧身而卧,舌抵上腭。右臂屈肘枕头。右掌心贴面颊(四指置于耳门旁,大拇指轻按耳后根处,使耳窍留空);左手掌指攀按右肩井穴。两腿卷曲相叠,膝盖弯曲上跷,愈接近肘部愈佳(图6)。合并图册(2张)

卧姿躺好之后,先将双跟轻轻闭合,再将两目神光和神意寂照于腹丹田,专一凝神,心息相依,逐渐进入心空意凝的掸定功态。

修炼要领和注意事项

(1)“睡禅功”可在修炼完“锁舁胎息术”之后接着修持,有助于胎息的早日形成。

(2)“蛰龙眠”主修的是睡魔,能起到克制困觉贪睡,排除昏沉的作用。“蟠龙眠”则是主修内气,促使内气流布周身。研修者可根据自己的切身感悟,加以灵活选修。

(3)当进入“睡禅功”的专修阶段之后,便以“蟠龙眠”为主修功法,“锁舁胎息术”可废除不练;睡禅时不再受时辰和气候方面的局限,随时均可习修。

(4)若在睡禅中进入睡眠,醒来后应慢慢辗转身躯,尽量保持刚睡醒时的那种心地湛然,良知自在的心态。正如《性命圭旨·亨集》所云:“此时正是前后际断处,一念未生时;此际若放大静一场,效验真有不可形容者”。

修炼原理与功效:请详见“仙道求索”一文。

睡卧的姿势与方位

睡卧的姿势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基本上不外乎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要想了解睡卧姿势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首先就应了解人体生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历代养生家们认为,右侧卧是一种最佳的睡卧姿势。如《老老恒言》中说:“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所以,右侧卧有利于心脏输布血液,使肺呼吸通畅,也利于胃肠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和代谢,还可使肝脏处于身体右侧的最低位置,使肝脏获得较多的供血,从而对肝脏的造血、凝血及其解*功能都得到很好的补益和促进。

但仙学修炼与传统养生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拿仰卧势来说,它是大多数人不习惯的睡觉姿势。这种睡眠姿态容易使颈部的肌肉下垂,嘴巴张开,导致呼吸道不畅,极易引起打鼾。但睡功的修持却大都采用仰卧势来锻炼呼吸功能,不仅能有效地治愈鼻窦炎、鼻咽炎和扁桃体肥大等病症,而且能从根本上确保呼吸道的畅通无阻,根绝上述各类疾病的发生。

采用仰卧势进行修炼,虽然有避免压迫五脏六腑的优点,但却使背部的阳经受到压迫。故此,在修炼过程中常会出现背部跳动,身体似有腾空感,凡此种种,均为较佳功态。。

“蛰龙眠”所采用的左侧卧势,恰恰与养生学的要求相反。其目的就是为了压迫和抑制人体的代谢功能,促使呼吸道的后天呼吸降低到最缓慢的程度,从而激发和训练先天呼吸(元气)的生理功能。,而俯卧势压迫五脏六腑,阻碍呼吸道的通畅,故养生学和修炼学多不采用。但在睡功治病法中,亦有采用俯卧势治病疗疾的特殊范例,可供参考。

饭后睡卧,无论是养生学还是修炼学都是禁止的。因为饭后睡卧会导致人体的血液向消化系统倾斜,使大脑和肢体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和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给,使代谢物无法及时排除,较易引发一系列的不适应症。古人“睡眠有助于消化”的论述,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终归利少弊多,应引起注意。

关于睡卧朝向的方位问题,古人普遍采用的是《周易》理论,而且非常重视日月星辰对人体的影响。从古代经典中可以看到,睡床一般要求南北放置,人躺其上,可以头北脚南,也可以头南脚北。因为子时之后,天地间的磁力场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为垂直方向,它顺向切割人体,对人的思维意识有很大的益处。

如果头东脚西或头西脚东而卧,天地间的磁力场便是横着逆向切割人体。例如“睡禅功”和“辟谷胎食法”,即是借助磁力场的横向切割来提高功力。故此,在“睡仙功”的睡卧朝向问题上,应按照功法所示,严格遵守。

绝谷食气法

编辑

辟谷不食饭,而食气,其方法是面南背北或面东背西盘膝而坐,二目轻闭,双手握固,自然垂放于胯骨两侧,静心排虑,徐徐调息……待息调平稳之后,口腔鼓气令满,然后徐徐咽之,腹部也随之凸起,并用意念观想所咽之气流入五脏六腑,从手心脚心和三关九窍(这里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眼耳鼻口七阳窍及大便小便两阴窍)流出(图7)。如此,口腔鼓气、吞咽、努腹(腹部凸起),以令腹丹田充满为度。练功时间的长短可自行掌握。

收功动作

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滋生的津液数遍(古称“赤龙搅海”),然后分三次咽下腹丹田。叩齿36次,再将双手掌搓热,揩拭面颊部九遍。两手卡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以四指搓摩两肾俞穴,遍数不限。动作做完后即可起身收功。

修炼要领和注意事项

(1)在胎息初成阶段即可配合修炼。练功时间依然掌握在夜晚2时至午前11时之间,且可随时抽空习练。切勿采用卧式修炼。卧式使气难下,有损于心肺。

(2)鼓、咽、努要与意念观想协调相应。鼓咽之时不能张口,以免生气入腹而造成肚痛腹泻。鼓咽时的鼻息出入要任其自然,不必强制。

(3)修炼要诀重在“神安志定”。特别是在咽气时,应徐徐咽之,不能过急,而且勿令口中有声。急咽易使下部气秘,心胸部位气结不散,不仅易患脱肛之症,也容易引起胸肋气窜疼痛。须慎之!

(4)如练功初期产生噫气(pP内气上涌?现象,即鼓而再咽之,切莫让内气从口走失。如果感觉下部(主要是肛门)有较强烈的泄气现象,不必理睬,但泄不妨。

(5)修炼过程中,腹部常有“雷鸣电激”之声,此是内气流润百关,陶炼阴气之景象,为较佳功态,切莫惊慌失措,心生疑惧。

(6)正式辟谷的最佳期,应选择在胎息功成,自觉厌恶饮食物之后。辟谷的初期若感到饥饿,可努咽三五次,并以意调之。以后无论鼓咽多少,应常以腹满为度。

修炼原理与功效

古人认为,世人均以五谷为肥肤之具,但不知为坏身之本。《道枢·中*篇》云:“咸味辛酸五脏病,津味入牙昏心镜”。《*庭经》也指出:“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却还婴”。故此,古人为了达到辟谷(绝谷)之目的,常将其与食气(服气)结合起来进行修炼,形成了传统仙学中重要的修持手段之一(有关辟谷的专题论述,请详见《灵光法仙术》)。

古传的各种服气方法很多,如五行食气法、十二时辰食报法、服日月精气法、服六戊法等等,而经常采用的则是“取六阳时法”。我们这里所介绍的“绝谷食气法”,是秘传的“服内元气法”。古传服气法虽然颇多,终不如此法之神妙。

在古汉语中,“元”通“原”,本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及阴阳二气混沌未分时的实体,即“元气”。古人认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而成为三体。这种产生于汉代的古典元气说,使其形成了“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的宇宙生成论。

从传统修炼学的角度讲,元气也被称作“炁”。即运化为万物的原始祖气,亦称先天气。《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抱朴子内篇·至理》也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白天地至于万物,无不生气以生者也”。既然人是由炁的运化而成形的,如果将“炁”运用到绝谷治病,延年益寿中去,其效验是不必怀疑的了。故此,养生之至要就在于“宝(通“保”)精行气”。

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来看,这种先天的原始祖气静伏于会阴穴稍上部位的命门之中。此气与人体的呼吸系统相沟通,使命门具有纳气功能。所以,命门处的元气能量,时常会从口鼻呼出耗散(详见《元始丹坤亚方术》)。“服内元气法”的实质,就是尽量不让这种先天的原始生命能量流失,通过鼓、咽、努等修炼方法,使之回归于生命能量的储存库——腹丹田,以此作为辟谷的物质基础。《云笈七签》卷五八,对服食元气的功理讲得非常透彻:“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

辟谷辅助功辟谷净志法

《道枢·中*篇》曰:“服气五旬,而未能绝水谷之气”,何谓也?

这里的意思是说,年龄已过五十岁,服气修炼未达到辟谷的层次,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怎么办?故此,才有了“辟谷净志法”的承传。

此法必须在晴天或雨后雪后转晴的气候条件下修炼,于正午之时(11时-13时)入静室,散发于枕,头南脚北仰身而卧,二目轻闭,舌抵上腭。两手握固(即两手大拇指尖各掐两手亥子纹间,再以四指包握大拇指;须用中指中节压盖在大拇指甲之未处),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离身体两侧约5寸处,两拳心向上,拳背向下。两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5寸许,脚尖分别朝向左右方(图8)。卧姿躺好后,先将握固之双拳上抬于两肋旁(图9),然后叩齿7次,排除各种杂念,静心瞑目,行“锁鼻胎息”之术。在闭气过程中感到微闷之际,两拳即用力握固,便可起到筋脉徐,于,内气渐透骨肉之间,津汗润泽皮肤的功效。

修炼原理与功效

辟谷能否成功,取决于胎息功能层次的深浅。此法的修炼,看起来与“锁鼻胎息术”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指法的掐诀上和在闭气过程中的用力握固方面有所不同,这便是“辟谷净志法”的绝密之处。

手为人体生理气启、的全息元,十指与经络的关系是:大拇指应肺经,食指应大肠经,中指应心包经,无名指应三焦经,小指应心经和小肠经。若按“子午流注”的传统理论来认识,亥时(21时一23时)入定,属于坤卦;人体气血归于气海(泛指腹丹田)。子时(23时一l时)夜半,属于复卦;人体气血一阳复出,流注于尾闾。古人用拇指掐定在无名指和小指间的亥子纹,其目的是为了压制三焦经和心经,制约两经气血的运化活动,以便使阳气充实于人体的气海内部,起到透骨蒸筋,润泽皮肤的功用。而且又以中指中节的平处压盖在大拇指肺经的井穴(少商)之上,控制和调节肺经的呼吸功能。故此,《长生不老秘诀》说:“固捉双拳,所以敛共气也。此闭关却邪之无上妙法也”。市朝陶弘景也在《养性延命录》巾,将握固视之为拘*制魄的法门。并且指出:“此固精明日,留年还魄之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不得入。”

握固,作为古代早期“闭气炼形”的养生要诀,又常与冥心养性相结合。《古法养生十三则阐微》曾讲到:“人身之心,其名有三。心之本位曰人心,其神脑注曰天心,其神服注曰地心。共用有三,天心生精,地心生气,人心生血”。这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论述人心与三部丹田的生理机能。故此提出了“欲收人心,必须握固”的论断,并且进一步解释道:“盖心乃至灵之物,……一经掐夫亥子纹而握固之,则我之人心得注于本位矣。心居本位,则一身之气,咸自相拱护,不劳招聚,而白相聚于绛阙(即中丹田)上下四傍也。”

古代的炼养理论认为,绛阙为神之舍宇,绛宫不动则精不驰,而神不疲。我们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握固与冥心紧密相连,相互配合。能够正确地理解“握固冥心”的内涵,即可收到先聚气以至极,后得生理变化之奇效。这正是所谓“气足不思食,神全不思欲”的精妙所在。

辟谷胎食法

此法宜在每天早晨醒来后空腹修炼。

头东脚西仰身而卧,去枕。二日轻闭,口含一至两粒花椒(激发口腔内津液的滋生)。两手握固(不掐亥子纹),两臂自然伸直,放置于距离身体两侧约5寸处。两腿自然伸直展开,两脚跟相距约5寸许,脚尖分别朝向左右方(如图10)。

卧姿躺好后,排除各种杂念,静心调息。待心息平稳之后,将二日神光和意念集中于上丹田,内照意守约1分钟左右,再将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内照意守中丹田约1分钟,再次将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内照意守胶丹田约1分钟左右。

三部丹田分别意守之后,再将神意内注于舌下。鼻子徐徐吸气后,将口中滋生的津液一次咽下,喉中有声,并用意念导引至胆丹田,随后自口中微微呼出其气。此为饮胎食一遍,连续饮咽90遍。稍微调息之后,再继续饮咽90遍。每天需饮咽四个90遍为一顿,共饮咽遍为全功。

待饮咽津液满天,便可在每次饮咽津液90遍的调息之间,或全功之后,加修“六气法”,以防出偏和治疗各类疾病。

练功要领和注意事项

(1)每次咽津时要在呼气时咽之。若在吸气时咽津,容易导致风邪人腹。应慎之!

(2)每次咽津后,神意由腹丹田上移至舌下,待口腔内再次滋生津液,即再行饮咽。

(3)“六气法”亦称“六字气诀”,应在呼气时发声念出。发音务求正确。实修者可根据自身的体感和领悟加以灵活运用。

修炼原理与功效

何为津液?饮食津液有什么益处呢?

《本草纲目》卷五十二载:“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若按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来认识,“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如唾液、胃液、肠液和关节腔内的液体,以及泪、涕、汗、尿等液体,均可统称为津液。但汁液又因清浊有所区分,其中清而稀薄的叫作“汴”,浊而稠厚的叫作“液”,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一般多用“津液”来并称。

古人认为,人之口中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顶者,皆因地下水气循土脉透隙而上蒸也。故修炼功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寻乎常时。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化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人腹中之津,又为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此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觉甘美,其补力亦更大。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便可使人精神光彩,延年益寿。所以,古人将这种经气化而蒸动的津液,又比喻为“琼浆玉液”、“神水”或“胎食”。后世内丹术中所谓的“玉液还丹”和“乳转醍醐”之功理,即来源于此。

此法修炼至深者,便能与胎息并行,吞咽津液而不食,故称为“辟谷胎食法”。对于此类功法的修炼实效,古人讲述的较多。如《后汉书·王真传》中记载:“(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汉武内传》中也载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断谷二百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数人”。

六气法发音和功用

(1)嘘(xū):嘘属肝,肝主目。诸如赤肿昏眩等病状,皆以嘘治之。

(2)呵(hā):呵属心,心主舌。诸如口干舌涩,气不通或胡言乱语,呵以去之。大热大开口,小热小开口,若加以意念导引,效果则更佳。“呵”亦可读作啊(d)。

(3)驷(sì):叩属肺,肺主鼻。鼻有寒热不和及劳极,可依叩吐纳调理之,并可兼治皮肤疮疥之症。

(4)吹(chuī):吹属肾,肾主耳。腰肚冷,阳道衰,皆可以吹字气理之。

(5)呼(hū):呼属脾,脾主中宫。诸如微热不和,腹胃胀满,消化不良或气闷不泄,皆可以呼字气理之。

(6)嘻(xī):嘻属三焦,为水渎之府。凡三焦不和,均可以嘻字治之。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指出:“人食五味,五味各归一脏,每脏各有浊气,同出于口。又六腑三焦之气,皆凑此门,众秽并投,合成浊气。每睡觉,熏熏气从口而出,自不堪闻”。故此,我们这里所介绍的“六气法”,主要是用以排除体内浊气,调和冷热为目的。

凡是心火上炎,心烦不寐,胸闷,心区不舒等现象,均可采用“呵”字诀调理。如口中焦干、口苦舌涩、乳颊无津或咽喉肿痛,均为热极症状,须大张口“呵”之,直至喉中清水甘泉滋生,热即退。反之,若口中津液冷淡无味或呵气过多,心中茫然无主,饮食无味,不受水,则是冷状也。当以“吹”气诀温之。

此外,古人还指出,六气虽然各有所治,但五脏三焦,冷热劳极,风邪不调,都属于心。心主呵,呵气即能治疗以上诸病,不必六气也。此种说法,可供参考。

睡仙神通术

按上述“绝谷食气法”修持日久,能够辟谷50日而不食者,始可修炼此术。

于每日五更鸡鸣时(丑时,即晚1时一3时),头北脚南仰身而卧,头下垫枕,两手握固,闭目内视,观想脾脏之气如同*云般从心脏腾起,漫延散布于全身和四肢(图10)。咒曰:“中央戊己,内藏元气,*色力坚,运之可治,丹阳莫辞,朱阴共议,得到四肢,*云大起。”

效用

如此修炼27日,便可内视到脾脏中腾起的*云透满胸腹和四肢。以后便可运用意念观想之力(谓之念力)来支配*云之气遮体隐形,无人能见。亦可兴起*云大风,百步之内吹火灭烛,自卫御敌。

修炼要领和注意事项

(1)此术必须在辟谷功成,50日内未食百物的前提下进行修炼。

(2)每日的练功时辰不可错过;如果不能坚持或少练一日,将前功尽弃。

(3)咒语须在观想前出声诵念三遍,但要慎重虔诚,字字清晰。

1、睡仙功的研修步骤和程序:

(1)首先要练好“服气导引术”,这是进入“锁鼻胎息术”的基础功法。

(2)当进入“锁鼻胎息术”的修炼之后,“服气导引术”可废弃不练,并配合“睡禅功”同时修持。但要注意:“蛰龙眠”与“蟠龙眠”的主修内容和功用不同,实修中应根据切身体验及需要,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

(3)应以“蟠龙眠”为长期的主修功法。当修持者能够进入禅定功态之后,即可加修“绝欲食气法”,以巩固和提高禅定的功境层次。

(4)如果修持者在三年的研修中,始终不能进入辟谷状态,说明“睡禅功”的功力基础并不稳固。故此,必须加修“辟谷净志法”,并长期坚持。“辟谷胎食法”可根据功态感受而为之,以辅助辟谷的成功。

(5)修持者能在睡禅(蟠龙眠)的修持中,50日内不吃任何食物,而且体力充沛、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即可研修“睡仙神通术”,直至功成。

胎息和辟谷是“睡仙功”中最基本的核心功力基础,而辟谷的实现和保证,则又取决于胎息修炼的成功。失去了功力基础,很难进入真正的禅修境界,神通术的研修也是难以实现的。

睡仙功的要点

饮食禁忌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将饮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亦称五味。对这五种饮食物所引起的疾病,也阐述的十分深刻。酸人胃走于筋;苦人胃走于骨;甘人胃走于肉;辛入胃走于气;咸入胃走于血。故在仙道禁忌中,非常重视饮食物的选择,对辛味饮食物更是严禁。

从整体上来说,“睡仙功”是以胎息和辟谷为功能基础的修持法,因此在饮食的摄取上有很多的禁忌。一般来讲,在修炼“服气导引术”的初期,应加强饮食物的营养,也没有太多的禁忌。但在进入“锁鼻胎息术”的修炼之后,就必须严禁食用生菜和辛臭之物。诸如葫葱(hd,即大蒜和葱)、芫荽(yan,sui,即香菜),韭菜、香椿、芸苔(即油菜)等五种辛味蔬菜(亦称五荤),均会损脾乱气败仙相。

《真诰·协昌期》中说:“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脏,神不安。狗猪肉、生果子,尤忌!”以上这些饮食物方面的禁忌,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供实修者参考。

为何战胜睡魔?

传统的修炼理论认为,阻碍仙道修持的最大障碍,主要是“三魔”。即所谓的“食魔”、“睡魔”和“色魔”。而在这三魔之中,最难制伏的当属“睡魔”。故《性命圭旨·亨集》叹曰:“然色魔食魔易于制伏,独有睡魔难炼”。

现代科学认为,睡眠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变化而适应的结果,是人体一种主动的自我调整过程。如果一个人一两天不睡觉或睡眠欠佳,就会出现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如果连续60多个小时不睡眠,就会产生头昏、头痛、耳鸣、健忘和全身无力等病症。由此可以看到,睡眠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人类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和梦中度过的。虽然司空见惯,却又感到莫明奇妙。

古人认识

古人对于睡眠的认识是从卫气开始的(详见“仙道求索”一文)。并且普遍认为,人在夜间熟睡之际,便进入了阳为阴浊所陷,昏多觉少,如同死人一般的状态。此即古人所说的“睡魔”。此时如果稍有不谨,则元精下漏,元气从口鼻泄出,使元神无所依存,以致*梦纷飞,三宝(精气神)各自驰散,人身何能健康长寿?故此得出了“昏者死之根,觉者生之兆”的论断,主张少睡多炼,以功代眠,减少昏睡的修炼理论。

对于修炼学中炼睡的理论,《修真辨难》讲得十分清楚:“凡人卧睡,神人阴窟,气散四肢,梦寐颠倒罟获陷阱(井),无不投之。日所积者,不如夜所耗;故必打炼睡魔,使心神居室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庶行道无阻也。古仙云:睡了一时,死了一时;睡了一日,死了一日;日日有功无睡千日,便了事也。又云:一年不睡下丹结,二年不睡中丹结,三年不睡上丹结。若虚室生白,神明常照,虽寐(睡着)犹寤(睡醒)不妨去睡”。

然而,睡魔在功态中的表现为两种,这就是神驰而散乱和神未清而昏沉。

古人认为,神驰而散乱乃属*灵游动不定,可以通过静心摄意加以整理,较易控制。昏沉则属于魄气用事,乃纯阴为主,蠢蠢冥冥,麻木不仁之症也。如练功中欲睡去,即是昏沉的表现。《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指出:“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故练功时须静心纯气,方能有效地克制昏沉。

那么,怎样才能心静气纯呢?《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曰:“(将心)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这便是调息法中强调的“不使耳闻”的功理所在。

虽然“心用在息上”是克制昏沉的诀窍,但在具体应用时,要以两眼微微内照而不外视,两耳内听而不外闻;视者视之无形,听者听其无声。这种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的心息法,就是“蛰眠法”修炼之精髓,古称“日月交精交光法”。

自古以来,仙道以人道为本。睡眠即为人生所需,亦为仙家所不能废。然仙凡终归有别,实乃/顷逆之道也。故修仙之人初学之际,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太少。过多则精神昏昧,心智迷蒙,而流于怠惰。太少则休养不足,身体疲软,易受病疾,亦失正道。《*庭经》云:“真人在己莫问邻。”故初始阶段,必须加上一定的人为强制因素,否则难以从有为臻于无为,达到大定生慧的美好境界。

饮食和睡眠与炼气的关系

“睡仙功”是以服气为基础,渐达胎息功境,而后进入辟谷阶段的修炼功法。因而,基础功力是否牢固,是“睡仙功”修持成败的关键。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饮食和睡眠与炼气的关系。清代梁章钜在他的《归田锁记》一书中指出:今人常以饱食安眠为有生乐事,岂不知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养生家所忌也。昔应璩诗言中叟得寿之由:“日量腹节所受”。《博物》言: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孙思邈方书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神仙诀了。”马总《意林》引道书云: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此等话语皆为古人修仙之要诀,须刻意领悟。

各类事项

在修炼“睡仙功”的过程中,如果能按练功要求认真修炼,一般不会产生偏差。随着功力的逐步提高和功境的深入,生理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现将服气阶段和辟谷阶段应注意的各类事项明示如下。

服气阶段注意事项

(1)服气练功初期,寝室温度不可太冷或太热;饮食宜温,勿食冷饭。

(2)练功时定要宽衣解带,摘掉手表戒指等物;如若身有紧处,气海发闷,有损气机。

(3)修炼初期,因内气还不坚固,应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过于劳累则会损气。练功结束之后,应经常到室外散步,有利于气血的下行。

(4)在服气修炼的过程中,如丹田充满发闷,可运气从四肢导引,切莫从口鼻呼出。

(5)在服气修炼的过程中,如小便*赤,切勿惊慌失措,练功日久,自变如常。

辟谷阶段注意事项

(1)绝谷食气的初期,心态必须坦然安稳,内气方能自行流通。如果心有所拘,或者急于求成,或心存疑虑,或畏惧失败,均会导致内气窒塞。只管勤奋进取,功到自成。

(2)食气绝谷的初期,因内气能量不够,心神还不能自静,时常产生思食之欲望。此时切须克制忍耐,如果服食,恐滓秽积存腹中,使气难行。若思食之念急切难忍,或感到口渴身热,可用少许生姜与蜂蜜煮成“姜蜜汤”,饮之即解。如感觉胸腔满闷难受,可咀嚼甘草、桂心或五味子等中草药调节之。

(3)如果能绝谷二十日不食,表明腹中谷气已尽,每天可用芥菘(即芥菜和白菜)煮熟,调香油酱醋取味食用一至两碗,四五日后,可除菜饮汁,即能起到益气、排泄肠中恶物的作用。再过三日后,即可停饮菜汁,进入真正的绝谷状态。

此外,《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腹中饥饿或小便赤*,取好枣九枚,念食则吃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昼一夜,无过此九枣。意中不念食者,不许啖也。常含核受气,令口中行津液。”

大枣性甘,微温,人脾经。具有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益气养心、壮中强志、健脾生津、开九窍、理四肢、除烦闷、治肠瘅等功效。久服,可轻身,长年不饥,被誉为“活的维生素丸”。我平时惯用大枣沏茶,长年饮用,可供实修者参考效仿。

胎息虽然是辟谷的功能基础,但辟谷必须依赖于服食元气和服食津液方可成功。欲绝饮食,应量力而行,并没有快慢和远近的日期限制。由于元气回归腹丹田时需要经过体内的三处隔膜,故首先会感到胃中胀满。此时饮食不可过饱,尽量少食。随后便可感觉到元气通布五脏,进而回归腹丹田。一旦元气回归腹丹田,便可体验到气行周身,遍体舒畅的功效。

若按《道枢·中*篇》所述,辟谷需用九十日便可获得成功,而且元气会在三部丹田依次停满,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特此摘录如下,以供参考验证。。

“三十日下田满,则神气足而不泄,且不饥矣。六十日中田满,则体无虚羸,行步健矣。九十日上田满,则内凝结而外克服矣。于是三焦平实,神凝体清,淡无所思,可以栖心圣境,以学胎仙。若夫或食或断,使人志散,喜贪诸味,则谷之气难遣,求仙者之大病焉”。

辟谷功成

据侠门先辈的有关记载,辟谷功成之后,即便是终日不食气,气亦自足。虽整天言语呼唤,种种劳作,其气力不衰,百无妨废。须食即食,须休即休;复食复气,唯意所在。而且自觉精神有异,四肢日渐强壮。闭目内视,五脏六腑历历分明。神清形静,五脏得安;言谈举止超凡脱俗,仙风道骨,潇洒飘逸。且能视表及里,知人善恶,产生超觉灵感。

道家的不传之秘睡功,睡眠不好的秘诀道家有很多的不传之秘,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睡功,听说联系会可以活到-岁。

1、希夷睡

“至人本无梦,欺梦乃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炉中长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2、环阳睡

这个功法是以茅山道士柏子老君之号而命名。柏子老君,姓李,号环阳,生平不详。环阳睡则为仰身睡,将上身垫高三寸到半尺,两手握成拳状(握固),八字伸直两臂和两腿,闭口合眼什么都不想,静候十几次呼吸后,存想一身之气蒸腾飘动,如云如雾,萦绕自己身体内外。此时意念停在两乳间绛宫部位,眼神观想胸背下或褥下如无底的虚空一般。但这两种意念不能太刻意,应在若有若无之间,轻松自如的存想和观想而已。

睡功三式:一、养丹聚气,二、乾坤负抱,三、周天运转。此功易学易练,不出偏,可拆开修炼,只要决心一定会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会练出体感功能来。

附给大家练习口诀

1.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2.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

3.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

4.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另外练习这些功法时要8忘忘掉年龄,忘掉仇恨、忘掉悲痛、忘掉气愤、忘掉忧愁、忘掉悔恨、忘掉疾病、忘掉烦恼

俗话说“人不思老,老将不至”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了这8忘可以让人活得更加潇洒尤其是老人,只有忘掉这些,知足常乐,做个乐天派,人就会健康长寿,学会忘记一些东西,就会减轻精神压力,另外人得了病多数被疾病困扰,总想身上的病,甚至担心日子不多了,这样毫无益处。因为精神专注于疾病,会使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得了病,泰然处之,就能从精神上战胜疾病。

练习好后可以做到下面四点,可证明自己功有小成。

1.悠然速睡。

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后,辗转难眠。修炼睡功,心息相依渐而相忘,恍然间不觉睡去。

2.睡中无梦

普通睡眠,会经历浅睡阶段,大脑皮层活跃,梦境纷起,干扰睡眠,影响睡眠的质量,次日或有头昏脑胀、疲劳之感。睡功则以速睡为宗旨,超过浅睡阶段,直入深层睡眠,自然无梦境干扰,确保了睡眠的质量,一觉到天明。醒来百脉调理,精神舒畅。

3.感阴摄阳。

常人夜间睡熟,至静极之时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阴,作为次日精神的张本。若以心息相依而获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发,则真阴、真阳能同时感招,其为利益,岂有量哉。

4.防疾祛病。

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气结,神气不调,导致气血阻滞所致。心息相依,气息平和,先天真阳一到,全身酥软快乐,气血疏畅,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阳,则全年无疾痛之苦。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门,确是古今真仙修炼真功,是最圆融、简易、高效的微妙法门。这些功法的核心,自己都学会掌握了,一般都可以活到百岁以上。

最后别忘记给小编点赞与分享出去,传给自己最想让他长寿的人一起来练习呀,让更多的人长寿,愿看到的人都能长命百岁。

睡功入门--体呼吸法

所谓的睡丹功,就是在睡觉的时候练,亦睡亦炼,睡即是炼,炼即是睡,睡中修炼。

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当然,睡眠并非是浪费时间,而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恢复精神、体力。不过从修炼的角度来说,现代人白天工作生活娱乐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想要抽出点时间进行修炼,确实蛮困难的。而睡丹功,则只是利用睡眠时进行修炼,不占用我们平时工作生活的时间,对于现代修炼人来说,实为一大方便法门。

当然,睡丹功也并不占用睡眠时间,所以不用担心休息不足而影响白天的工作学习,反而因为于睡中修炼,白天将会有更充足的精力去工作学习。

睡丹功也不是一整晚的躺着在进行修炼,或者说不是主动的一整晚修炼。而是在睡前修炼,在修炼中入睡,将这个状态带入睡眠中,于睡中自行的修炼,早上醒来时收功。这样,几乎等于是在进行了一整晚的修炼。

很多门派都有睡功或者睡丹功的修炼,各门各派的法门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本班课程内容,主体的是武当龙门派一系的传承,但是其间我加入了个人所习其他门派的部分内容和个人的修习心得体会,整体来说还是龙门派的传承。

一般的睡丹功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单独的一个功法,没有分一二三这样的次第阶梯,我根据个人的修习经验、心得,做了一些调整,以方便学员学习、修炼。

在学习、修炼的过程中,建议按阶梯次第一步一步来,效果比较好。在本班的课程内容中,有部分内容是以前传授过给一些学员的,效果相当不错,此次传授的是完整的内容,望得之者珍惜。

睡丹功易学易练,但绝非速成之法,而是通过每天的修炼,慢慢积累的一个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而成就。道教经典《*庭经》中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

修炼,有的功法效率高,有的功法效率低,这就是所谓的高级功法初级功法,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初级的基础,高级的根本没法练。想要速成的请绕道另寻他法,本门的功法不适合你。所谓的速成,也是相对来说的,就是效率的问题。但是,功力还是要一点一滴的去积累的。

武当龙门派天仙丹法第二十一代传人先明子江至恒

睡功入门--体呼吸法

体呼吸法,是睡功的入门法诀,具体分成几步,练习的时候,需要一步一步练下来,只有一步练出来了才能练下一步的练法,在这个功法里边,我们采用的是层层叠加层层递进的方式。切记,不要跃阶而练,一步一步去体认。

第一步:涌泉呼吸

采用仰卧法,自然平躺,可以垫枕头,也可以不垫枕头。以自然舒适为准!

双手可以采取握固手诀置于两腹股沟处,也可以自然的平放身体两侧,以自身感觉舒适自然为准。

开始进入练功状态,自然呼吸,不要很用力的故意的去鼓动呼吸,就是平常自然的呼吸。然后,从头部开始,想着头部放松--脖子放松--肩部放松--两大臂放松--两肘放松--两小臂放松--两手放松--胸背放松--腹腰放松--两胯放松--两大腿放松--两膝放松--两小腿放松--两脚放松。

反复做三次放松。当然,不能说只是光想想,要去体会身体放松,如果没放松可以稍微动一动,让身体放松下来。

接着,把意识放在两脚心的涌泉处,想着两脚心打开。吸气,注意自然的吸气,观想从两脚心处吸进来外界的清气灵气,吸到身体内。具体怎么走的不用管,不要管什么经脉,就当身体是中空的,吸进来的清气灵气充满全身。然后,呼气,观想体内的阴气寒气湿气浊气杂气病气从两脚心排出去呼出去。

如此反复的一吸一呼,自然的,舒适的,意念淡淡的,有那个意思就行,不需要死命的去观想,但又不能没有这个意思。自然的呼吸。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想睡了,自然睡过去就行,不用理会。一定不要纠结说我做了多少次什么的,自然而然的,想睡就睡过去,想翻身睡就翻身睡。

第二步:劳宫呼吸

在第一步练习十天以上之后,就可以加个劳宫呼吸。也就是说,在做涌泉呼吸的时候,姿势稍微变一下,两手掌在身体两侧平摊,手心向上。

然后,吸气时,观想两脚心涌泉和两手心的劳宫同时吸外界的清气灵气进入体内,呼气时还是将体内的阴气寒气湿气浊气杂气病气从两脚排出去。

同样的,想睡就睡,想翻身睡就翻身睡。

自然入睡,不需要收功。

第三步:五心呼吸

在第二步练习十天以上之后,也就是说涌泉加劳宫的呼吸练习十天之后,就可以加个顶心呼吸。

所谓五心,就是指两脚心两手心和顶心(顶门)。

练的时候,吸气观想五心同时吸进外界的清气灵气充盈自身,呼气的时候将体内的阴气寒气湿气浊气杂气病气从两脚心排出体外。

如此一吸一呼反复的做。想入睡的时候直接入睡即可,想翻身睡就翻身睡,无需收功。

第四步:体呼吸

经过上面三步的练习,基本上已将体内的阴气浊气病气杂气等不好的气排得差不多了。接着就可以进行体呼吸法。

具体练法如下:

自然平躺,以舒适自然为准。做三遍放松法,然后观想自身躺在白云上,微风轻轻的吹拂,全身毛孔打开,不要管什么经脉之类的,全身松透毛孔打开。

吸气的时候从全身毛孔吸进清气灵气,充盈自身,呼气的时候将内体的浊杂之气从全身毛孔排出,做十遍。也就是吸清呼浊,这个过程做十次。

接着,吸气的时候从全身毛孔吸进清气灵气,充盈自身,呼气的时候全身的清气灵气汇聚于下丹田,凝成一颗光亮透洁的丹珠。如此反复的吸气充盈全身,呼气凝聚丹田,丹田中的丹珠越来越凝实越来越光亮。

注意:意念轻轻淡淡的,自然而然的,不要强求有什么没有什么,一律不管,清淡自然的,放松的去做就行。

最后,想入睡的时候,意念全身毛孔关闭,然后淡淡的守着尾闾自然入睡。不用管什么丹珠之类的,就是把你的意识放在尾闾处自然入睡即可。

在这里,丹田的位置,大约即可,不用去细究非常准确。

下丹田大约在肚脐后面。

中丹田大约在两乳连线中间的膻中穴的后面。

丹珠大约蛋*大小。

尾闾就是在身体背后尾椎骨的末端。

武当道教秘传睡功,在休息的时候调理着身体,对于懒人也特别适用

老阳按:在道教之中,有一种特殊的功法,那就是道教睡功,在睡觉的过程之中也可以练功,这种功法看似神奇,实则简单,并且简单实用,希望大家都能够学习。

睡功是外形上以睡为练功姿式的一种静功。睡功在道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武当派道家功夫里,行住坐卧皆可练功。武当道家五行养生功静功中睡功的原理是摹仿龟、蛇、龙、虎、仙鹤等动物的呼吸方法,最终实现胎息。在武当派的传承里有着很多关于睡功的记载和传说。以善睡闻名天下的陈抟在武当山修炼的二十多年。他的睡功称作为“蜇龙法”。关于陈抟练习睡功思想体现在两首诗词里。一是《喜睡歌》; 二是《睡歌》。通过这两首诗歌说明了陈抟练睡功的方式方法,他在《喜睡歌》中说:“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 指出了睡功关键在于呼吸。在后世练习睡功的武当传人里多会接受陈抟的这种思想方法。继承了这种睡功思想方法的武当派张三丰祖师说得更明显,他说睡功的关键在于使呼吸之气,能使呼吸之气顺任自然的同时归入到丹田窍内。使真气得以团聚不散乱,这个过程要安逸舒适。通过睡的姿态,来温养丹田之气,日积月累,使其发生变化和作用形成真气所凝聚的胎元。从外表姿式上看,好像在睡,而实际上内里并没有昏睡。只不过是在练习睡功罢了。他在《睡龙吟》中说“我欲睡兮睡未眠,学就了,真卧禅”。《渔夫词》咏睡功:“神默默兮气冥冥,蜇龙虽睡睡还醒。”道破了睡功的真实含义。武当道家五行养生功所留传的睡功延续了这种思想和方法。如下图:武当道家秘传五行养生功静功之睡功

当我们在床上或可以睡的地方均可以练习睡功。身体通常是侧卧,如图上所示,左手劳宫穴放在左太阳穴处,枕于头下,肘弯曲,右手放于丹田处,左右手之间尤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背做到平正,肩要平顺,尾闾提起来(即提肛之意),舌顶上鄂。腿部弯曲似半圆。做到卧似一张弓。如果左右睡则姿式手脚动作相反

道家的不传之秘睡功,学会的人可活到到~岁

道家有很多的不传之秘,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睡功,听说联系会可以活到-岁。

1、希夷睡

“至人本无梦,欺梦乃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炉中长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2、环阳睡

这个功法是以茅山道士柏子老君之号而命名。柏子老君,姓李,号环阳,生平不详。环阳睡则为仰身睡,将上身垫高三寸到半尺,两手握成拳状(握固),八字伸直两臂和两腿,闭口合眼什么都不想,静候十几次呼吸后,存想一身之气蒸腾飘动,如云如雾,萦绕自己身体内外。此时意念停在两乳间绛宫部位,眼神观想胸背下或褥下如无底的虚空一般。但这两种意念不能太刻意,应在若有若无之间,轻松自如的存想和观想而已。

睡功三式:一、养丹聚气,二、乾坤负抱,三、周天运转。

此功易学易练,不出偏,可拆开修炼,只要决心一定会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会练出体感功能来。

附给大家练习口诀

1.睡丹总诀: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2.第一口诀:心息相依,神定虚空。

3.第二口诀:心息相忘,神气合一

4.第三口诀: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另外练习这些功法时要8忘

忘掉年龄,忘掉仇恨、忘掉悲痛、忘掉气愤、忘掉忧愁、忘掉悔恨、忘掉疾病、忘掉烦恼

俗话说“人不思老,老将不至”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了这8忘可以让人活得更加潇洒尤其是老人,只有忘掉这些,知足常乐,做个乐天派,人就会健康长寿,学会忘记一些东西,就会减轻精神压力,另外人得了病多数被疾病困扰,总想身上的病,甚至担心日子不多了,这样毫无益处。因为精神专注于疾病,会使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得了病,泰然处之,就能从精神上战胜疾病。

练习好后可以做到下面四点,可证明自己功有小成。

1.悠然速睡。


  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后,辗转难眠。修炼睡功,心息相依渐而相忘,恍然间不觉睡去。

2.睡中无梦


  普通睡眠,会经历浅睡阶段,大脑皮层活跃,梦境纷起,干扰睡眠,影响睡眠的质量,次日或有头昏脑胀、疲劳之感。睡功则以速睡为宗旨,超过浅睡阶段,直入深层睡眠,自然无梦境干扰,确保了睡眠的质量,一觉到天明。醒来百脉调理,精神舒畅。

3.感阴摄阳。


  常人夜间睡熟,至静极之时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阴,作为次日精神的张本。若以心息相依而获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发,则真阴、真阳能同时感招,其为利益,岂有量哉。

4.防疾祛病。


  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气结,神气不调,导致气血阻滞所致。心息相依,气息平和,先天真阳一到,全身酥软快乐,气血疏畅,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阳,则全年无疾痛之苦。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门,确是古今真仙修炼真功,是最圆融、简易、高效的微妙法门。这些功法的核心,自己都学会掌握了,一般都可以活到百岁以上。

最后别忘记给小编点赞与分享出去,传给自己最想让他长寿的人一起来练习呀,让更多的人长寿,愿看到的人都能长命百岁。

道家睡功二式,有补肾奇效,可很快使阳气充盈起来!

如果您经常感到手脚冰凉、腰背发冷,这是由于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如果肾阳虚衰,温煦人体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以上症状。教你两招让你阳气十足。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说到底,睡眠是补肾良药!人们在劳动、工作、学习中消耗的大量能量,除了靠饮食来补偿外,还需要靠睡眠来补偿。古人有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说法,意思就是安稳地睡个好觉胜过服补药。

一个人假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往往会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涣散、头痛、眩晕、肌肉酸痛,甚感疲劳。

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睡眠,处于过度劳倦的状态中,机体就会产生耗气伤血的病理变化,损及五脏。心劳则血损、肝劳则神损、脾劳则食损、肺劳则气损、肾劳则精损,进而为许多疾病埋下祸根。

如果每天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前不睡觉,看病时很多老道医就会说:不给你治了。其实不是不给治,而是治不好了。

长年熬夜的人,无论男女,直接伤肝,日久伤肾,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每天照镜子时会觉得脸色灰土一片。这时候就是天天营养品,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带来的伤害。

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绝对不行。许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习惯,这往往容易伤肝伤精伤胆。这样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抑郁,快乐的时候不多(肺气也受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宣发的原因)。

还有的人认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补回来,其实根本补不回来,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够,即使感觉补过来了,其实身体气血已经损伤大半了。

一、两种睡觉姿势有补肾奇效

1、还阳卧

练习时,首先熟练还阳卧功法,可在每天晚上入睡前练习。身体自然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摆好姿势后,徽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

2、混元卧

还阳卧练习一个月后,再高层次的练法是混元卧。姿势依旧为仰卧,两脚心相对,两手要十指交叉并盖在头顶的百会穴处。通过练习还阳卧、混元卧,可很快使阳气充盈起来!

二、睡觉注意事项

1、睡眠方向

睡觉要头北脚南。人体随时随地都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睡眠的过程中大脑同样受到磁场的干扰。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姿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

2、睡觉姿势

身睡如弓效果好,向右侧卧负担轻。由于人体的心脏多在身体左侧,向右侧卧可以减轻心脏承受的压力,同时双手避免放在心脏附近,避免因为噩梦而惊醒。

3、睡眠时间

四季睡眠,春夏应晚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最好应在日出前起床,不宜太晚。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4、睡觉时间段

无论是夜猫子型的人还是早睡晚起型的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生物钟,提高睡眠休息的效率。道医认为,子(夜间11时到凌晨1时)、午(白天11时到下午1时)两个时辰是每天温差变化最大的时间,这一段时间人体需要适当休息。

5、睡眠环境

在卧室里应该尽量避免放置过多的电器,以确保人脑休息中不受太多干扰。此外,也不要戴表、牙和手机等物品睡觉,否则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睡功[shuìgō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shuìgōng]

道教内丹家气功的一种。

百科释义

报错

道教内丹家气功的一种。《吕祖全书》有陈希夷《睡功诀》,《两同通书》有《睡功诀》,罗春浦有《先天睡功》,陈自得有《大睡功》等。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英文翻译

Sleepingpower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