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灵白皮书发布
近千万儿童终年难见父母
央广北京6月19日消息(杨博宇
肖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昨天(18日)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指出,中国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而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缺乏,也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为乐观。
12岁的乐乐,是贵州赫章县平山乡的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上学之余,她得照顾患病的爷爷,还有10岁的妹妹和9岁的弟弟。姐弟三个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一年能回来几次?
乐乐:只有一次。
:过年的时候?
乐乐:恩
:想妈妈吗?
乐乐:想
:平时能见到吗?
乐乐:打电话。
乐乐说,学校里像她这样的同学有很多。奶奶去年过世,看病花了很多钱。在乐乐的爷爷张致富看来,包括三个孙辈在内的家庭,最缺的,就是钱。
爷爷:国家一个月有60块钱,最缺的,就是钱,有钱什么都不缺啊。
但在乐乐看来,钱,是目前大人们最缺的东西,而父母,则是他们姐弟三个最缺的人。
:最缺的是什么?
乐乐:缺爸爸妈妈。
:你感觉要是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会怎样呢?
乐乐:比现在好。只要有家人在,有钱或者没钱都很好。
贵州赫章县平山乡*委书记道出了地方*府面临的难处。
贵州赫章县平山乡*委书记:我觉得他们在物质方面不是很缺,关键是精神方面。现在的孩子我们也觉得束手无策,只能在精神上、物质上有一点帮助,父爱母爱代替不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地方产业发展,把父母吸引回来,回家做工。
2014年10月至12月,“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对中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省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全程主持完成了这项调查。
李亦菲:这次调查涉及到六个省市。我们考虑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南还有西北这四个区域,选了六个省市来做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情绪等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
这项调查在分析了乡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后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这个数据让李亦菲没有想到。
李亦菲:没想到的是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见面次数尤其是联系的次数非常少,少到有部分学生有一年两年都没有与父母见过面,有时候一年内打电话的次数都不超过三次。父母给孩子联系的次数和见面的次数太少了,这一点是我们没想到的。
《白皮书》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危险系数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无论是“烦乱指数”(对于现状的焦虑)还是“迷茫指数”(对于未来的焦虑)都呈现出从东到西明显上升的趋势。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均普遍高于男孩。
近年来,无论是地方*府还是社会组织都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但心理状况似乎更容易被忽略。那么对于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的留守儿童来说,地方*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又能做哪些事?这样一个白皮书的发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能否起到帮助?
在昨天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会上,与这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调查报告同时发布的还有关注西部某山村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片灰*》、两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纪录短片、摄影作品以及《“留守儿童”新媒体观察》。“上学路上”发起人刘新宇说,希望通过这个白皮书的发布,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世界。
刘新宇:在中国,留守儿童虽然越来越变成一个热词,但我们做了这几年发现,对这个事情深挖下去,特别是系统性、持续性的研究很少。作为公益组织,我们不仅需要呈现式的数据,还要有公益性质的指导性东西,比如怎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更好地指导,但目前这样的东西没有,所以干脆我们自己做一个研究性的东西,这是白皮书的起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表示,希望通过呼吁留守儿童父母跟孩子多沟通来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李亦菲:可以改变或引导、帮助的事情是,呼吁留守儿童的父母,每个星期、至少每个月,能够给孩子打电话,问候学习情况,关注心理变化,关心学校的事情,遇到困难要去帮助他们。
《白皮书》还建议,通过阅读、玩耍、适当做作业、保证妈妈的陪伴等方式,也可以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