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武汉疫情暴发,全国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今年3月,上海疫情面临同样考验。4月起,全国5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打响大上海保卫战。
一面“旗”缘,一生的战友
4月初,医院仁济护理部管理组成员董啸男在w1舱每日舱内巡视时看到一面特别的旗帜——医院援沪医疗队队旗。这面旗帜勾起董啸男的回忆。
医院的一名护士,年2月19日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医院感染二科icu病区支援,如今在医院作为护理部管理组成员。董啸男打听湖北医疗队员有没有当年在雷神山的战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就曾在雷神山战斗过!于是,两人一起在队旗前留下了合影。
“雷神山当年家喻户晓,患者看到后觉得看到了希望,是一支打赢过胜仗的队伍在照顾他们。连我们看到这个旗帜都觉得很亲切,不仅给患者还是我们团队,都提升了士气。”董啸男笑着说。
在病区里,方燕红在文医院的旗帜,在防护服上也贴上雷神山的标签,患者看到后感到非常安心。
战友情,朋友圈
3月中旬,方燕红刷到当年战友——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员、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的朋友圈,看到上海路上空无一人的照片,她感同身受:“带着孩子来上海玩过,看到了车水马龙的南浦大桥,小弄堂的市井气息。而这次看到南浦大桥没有车,外滩空无一人,和当年武汉的情形一样。”
4月3日,方燕红随队出发驰援上海。“我们当时车上医疗队员,都很沉默,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拍照,心情很沉重。我们知道疫情初期是至暗时刻,上海医疗队坚守到我们来,很不容易。这次的任务不简单。”她说,“当时武汉的疫情,是全国人民第一次直面新冠病毒,没有经验,医院指挥部虽然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但是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援鄂队伍,如何去做培训,如何把大家安排好,如何把防护做好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压力非常大。而这次我们湖北医疗队是带着经验、物资、救护车和训练有素的队伍来回馈上海,我们都是自愿报名的。目标只有一个:打赢上海疫情防疫阻击战。”
到达医院的第一天,方燕红心里没底,连着一天进了三次舱,把情况第一时间带回驻地反馈给队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方舱!有张床位!”经过实地勘察,发现从三区两通道,医用防护物资、护士站配备到标示标牌全部已经就位,瞬间心里有了底。
医院是收治重症患者,患者数量少,但病情较重。配备着两个icu负压病房。而医院收治的以轻症、无症状感染者为主,单个舱体就有余张床位,4月21日紧急开设2医院,其中一个就在湖北援沪医疗队负责的w1舱内,设置床位张,其中重点观察床位80张,收治年龄最大患者岁。
精细化,网格化,井然有序
“从4月7日到新国博方舱工作后,我们的队员每逢生日都会收到医院管理组给我们准备的蛋糕。一个蛋糕在平时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是这份心意比什么都贵重。”方燕红说,“待疫情结束之时,我一定要请仁济的战友们到武大看樱花!”
医院运营初期,为了保证外省市援沪医疗队能够快速平稳接管,有序运营,医院管理组通过网格化管理,与各外省市医疗队做好相应对接,包括医疗、护理、院感、物资、后勤保障等。
“外省市援沪医疗队有需要,确保第一时间能够找到人!我们将5名护理部成员分别对接两个舱,‘24小时在线’,负责解决、协调舱内的相关问题。每日向各个医疗队征询意见和建议,形成工作日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敏表示,“此外,护理部每周开展线上讨论会,分享各医疗队管理和人文的经验和举措,同频共振,优化规范流程。”
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人,如何管理?方燕红起初担心患者有需要,不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是通过指挥部制定的流程,各省市的经验和制度分享,志愿者的管理,把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方舱里人人都是战士,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可以看到医护、警察、志愿者、患者们都非常的团结和友爱。”
5月15日,全市新增阳性感染者首次少于例。医院医院管理组已坚守50余天,外省市援沪医疗队40余天。
栏目主编张琪
责任编辑邓清元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