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经方用药十大ldquo主帅rdqu
TUhjnbcbe - 2021/7/15 20:18:00
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89464.html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 五、桂枝、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 九、芒硝 十、*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变证百出。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盖病之当服,乌、附、硝、*,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随便误人。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救人无功”。关键在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四逆与真武。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昔贤所谓“用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旨哉斯言。能否胜敌,应视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帅”。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

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在六月至七、八月之间,即可采收。其附子主根(川乌)新生二、三枚者,名曰附子,独生一枚较长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新采收的附子,应先用盐胆水(即卤水)浸泡,以防止霉烂,浸数日后取出,再用清水漂洗,将胆水漂净,蒸去皮,切片制晒而成附子片(但亦有未去皮者)。其母根名四川乌头,体质已粗老而轻松,其效用只能驱风逐寒,不似附子体重粉质多而能回阳救逆也。上古及后汉张仲景,系用生附子与火炮附子两种,其量一枚至三枚,煎煮时,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或五升,量已煮透,服之不麻口。后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后往往产生麻醉,始用种种制法而成熟附片,意在减少其麻醉之性。其实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现在一般应用,除附片外,尚有一种生盐附子,效力更大。其驱逐阴寒,回阳救逆,可用生附子。用之以温暖水寒,补命门真火,回阳生津,则用熟附片。其作用小有差别,临床时应分别使用。

《本经》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

张隐菴曰:“附子禀雄壮之质,具温热之性,故有大*。《本经》下品之药,大约有*者居多。《素问》所谓*药攻邪也。夫其攻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

陈修园曰:“《素问》谓,以*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养等法,是模稜巧术,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附子味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证,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之意也”。

吴绶云:“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逐在里之寒湿”。

张隐菴《本草崇原》论附子云:“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微,奏功颇易,奈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方谓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活命。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发,嗟嗟!以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肯后利轻名而自谢不及乎?肯自居庸浅,而荐贤以补救乎?必至今日药之,明日药之,神气已变,然后复之,斯时虽有仙丹,莫之能救,贤者于此,或具热衷,不忍立视其死,间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过。前医惟恐后医奏功,祗幸其死,死后推过,谓其死,由饮附子而死。噫!若医而有良心者乎?医不通经旨,牛马而襟裾,医云乎哉?”按此段论说,痛快透彻,洞见癥结,执行此道者,应熟读勿忘,深入钻研,切勿效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从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勿以人命为儿戏也。

*元御曰:“附子味辛苦,性大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泄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之上逆,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可见本品为温燥脾湿,温暖肾水之良剂也。

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溢,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

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痛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姜附草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此方,将干姜加倍为三两,名通脉四逆汤,治少阴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

郑钦安曰:“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体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救逆,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救逆,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形,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阳虚证,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可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一旦养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之人,亦当以此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故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故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以复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观郑钦安先生此段按语,极为精辟,既指出一切阳虚阴盛之病皆可用此方,并说明当用而用之不早,则恐追之不及,其指导临床之意义颇大,切勿草草读过。至于以本方加减分两或药味而成之变方,在《伤寒论》中,总名之为四逆辈,兹抄录如下:


  四逆辈(包括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在内,共十方)


  四逆汤:(详前)。


  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通脉四逆猪胆汤:即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茯苓四逆汤:即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白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柏二钱,甘草二钱(本方剂量为老旧称)。

承气,攻阳之方也;四逆,回阳之方也。以干姜温气,则上焦之阴寒散而外阳回矣。以附子温水,则下焦之阴寒散而内阳回矣。得甘草之和中,则姜附之力合,上下连成一气,而旭日当空,表里之阴霾自散。而误用汗、吐、下等法,或未经误治而病至阳亡,已现四肢厥逆者,即以此方主之,故名四逆汤也。加重干姜名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无脉之重证。加参则兼救真阴。加参苓名茯苓四逆汤,并可以救阴制水而交心肾。去甘草则名干姜附子汤,其热力愈强。去附子名甘草干姜汤,专回上中焦气分之阳。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专交心肾之阳,以收水火既济之效。至于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以胆汁味苦入心,人尿味咸入肾,若咸性寒之品能引阳入阴,而交通心肾之阴阳,故能阴阳并救也。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亦是此意,大补心肾之阴阳,有起死回生之功。加吴萸名吴萸四逆汤,其作用在于大温肝肾之阴寒,而降浊阴之气,治四逆阴盛格阳,阴实之方也。阴消则阳自旺,而病自愈。至于在四逆汤中加参、苓、葱、胆、尿,是防上火热之药伤阴,且或升或降,阴阳并救者也。

自后汉以还,配有附子之方剂,实不可胜数,兹不过介绍其重要者而已。但是只要切实掌握此十方,且能圆通运用,即可治疗百数十种比较疑难之病,其功用亦不小矣。

二、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能燥湿温中健胃,行郁降浊阴之气,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止呕吐,降浊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泻。《本经》:“气味辛温无*,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止虚汗,逐风湿二痹证,肠澼下利日久,生者尤良”。能散风寒,和胃,止呕,其在方剂配伍中有(一)真武汤加减: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喝,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安宁,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二)柴胡桂姜汤:柴胡半斤,*芩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三两,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牡蛎二两(系汉代分两)。治少阳伤寒,汗后复下,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往来寒热(以汗下伤其中气,土败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胆胃上逆之证。如加常山四钱,草果三钱,榔片三钱,人弱者加附子二两(今制十六两为一斤之旧衡),治久疟特效。(三)理中汤辈有七方。(四)四逆汤辈有九方。(五)泻心汤七方。此仅就长沙方而言,至于其他文献有干姜者,难以枚举。以上廿三方作用之大,皆得干姜温中燥湿,健胃,助消化,止咳化痰,抑制水湿泛滥,大温肝脏郁滞,温而不燥,化湿生津,逐痰止咳,中宫虚寒,呕吐泄泻,水气肿胀等等。得此加入方剂中,疗效甚高。生者温胃止呕,温散风寒尤良,但凡胃肠燥热,一切邪火阴虚等证禁忌。至于一切中焦虚寒之证,若畏干姜燥热辛辣,不敢使用,而以补中寒中之剂投之,不但无效,抑且轻者变重,重者易转危亡,故干姜为温脾湿胃寒之妙品也。

三、肉桂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瘀消癥瘕,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强心脏,温暖血分之寒湿。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原之效,如牙痛、咽痛、心胃痛、霍乱呕吐等证,服之颇效,加入姜附中,效力更大,有起死回生之功,阳虚肾寒,体素虚弱者,泡开水常服,能却病延年,愈服愈润,阴燥证服之,生津润燥,妙不可言。

肝属木而藏血,血秉木气,其性温暖,温气上升,阳和舒布,积而成热,则化心火。木之温者,阳之半升,火之热者,阳之全浮也。温气充足,则阳旺而人康;温气衰弱,则阴盛而人病。阳复则生,阴盛则死,生之与死,美恶不同,阳之与阴,贵贱自殊,蠢飞蠕动,尚知死生之美恶,下士庸工,不解阴阳之贵贱,千古祸源,积于贵阴贱阳之家矣。欲求长生,必扶阳气,扶阳之法,当于气血之中,培其根本,阳根微弱,方胎水木之中,只有不足,万无有余也(*元御语)。肝脾发舒,温气升达,而化阳神,阳神司令,阴邪无权,却病延年之道,不外乎此。故常服肉桂即可以温肝暖血,强心健胃。至于女子月经不调,经来腰腹疼痛,崩漏带下,心腹疼痛,产后虚寒诸病证,以及种种虚寒不足之证,服之颇效。按肉桂是热带植物,出产于越南和我国广西等地,以味辛辣而甘,有油者佳(上好者更妙,中等者亦佳,普通桂效力固差,亦可用之)。体弱有孕,胎气不足,食少无神或胸胃时痛而加呕吐者,桂附姜三味,服之不但不会伤胎,而且安胎之至,无上妙品也。凡温病,暑病,阳明热燥证,又当禁忌。

肉桂皮厚油多,性味亦厚,守而不走,专温心肝脾血分之寒,去瘀生新。服时只宜泡水,不可入煎,多煎则气体及油质挥发失效矣。因粗皮厚防有孔雀屎,应削去粗皮为妙。桂子降寒气之力较肉桂性味为薄,亦可代肉桂用之,但不可代桂枝尖之作用。现在云南红何、元阳一带发现一种胶汁桂,虽有辛辣等味,性亦温,但泡水后,其汁胶粘,凝结成团,服后阻塞胃肠中,不易溶解,反使胸胃中填寒闷胀不舒,余亦屡试,不宜入药也。


  (一)夏季吃菌子中*,呕吐或泄泻,用肉桂二、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可解。


  (二)无论真假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绞痛,医药不及时,急宜以肉桂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颇效,有益无损,继则延医诊治,此乃急救之法也。


  (三)如遇天时反常之际,人体抵抗力薄弱,常有发寒痧等证,如医药一时不便,此肉桂一、二至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立效。世风有谓发痧忌服肉桂,因不识之谬论也。


  (四)如到山岚烟瘴之地,常吃点肉桂末或泡水服之,可免瘴气及霍乱吐泻等病。


  (五)如乘飞机车船,遇眩晕呕吐时,吃肉桂末五分至一钱立效。步行途程较远,口中含点肉桂,可以生津液,气不喘促,亦能止行程之渴。


  (六)如附子片未煮透服之被中*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已屡见屡闻,注意慎之为幸)。


  (七)如中风不语,医药不及时,用好肉桂三、四钱泡水喂之,立即有效,得吐痰涎更妙。暂时救急,有强心化痰之作用,继则方药治之。


  (八)牙痛,咽痛,心胃痛,恶心呕逆,舌苔白润,不渴饮者,好肉桂二、三钱泡水服颇效。至于配有肉桂之方剂,如:


  1.桂附汤:附片二两,先煮熟透。肉桂三钱,研细泡水兑入。


  本方以附子温肾水之寒,肉桂温肝木之郁,强心而暖血中之寒,服之能使水升火降,水火既济而交心肾,盖使肝木得温升而生心血,肝藏*,心藏神,肝郁舒鬯,心肾相交,神*安谧,用治心脏病引起之怔忡惊悸失眠等证颇效,弱人常服,有却病延年之功。


  2.坎离丹:附片二两,肉桂五钱,蛤粉四钱,炙甘草三钱,桂元肉八钱,生姜八钱。

本方治心病不安等证,效果极好。


  3.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本方能回阳救逆,强心固肾,温中舒肝,并治一切阳虚阴盛危急大证,有起死回生之功。至若平素阳虚人弱无神者,常服数剂,易复健康,有枯木逢春,却病延年之效。


  4.桂附理中汤:人参三钱至一、二两(可以*参代之),干姜一、二两,白术五钱至一两,甘草三、五钱,附片二至四两,肉桂三、五钱。


  本方大补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肾之阳,用治久泻久痢,消化不良等肠胃病,效力颇高。


  5.阳八味地*丸:熟地一两,茯苓五钱,枣皮三钱,淮山药五钱,粉丹三钱,泽泻三钱,附片二两,肉桂四钱。

本方能治肾脏阴阳两虚之证,但有风寒者忌服,阴盛阳衰之证慎服,如多服之,有肿胀及虚脱之虞。


  肉桂对于一切寒湿虚寒证,益处太多,不再赘述。兹仅举以上五方及重要之效能,以供参考。(分两用旧衡)。

四、麻*

味苦辛,气温无*,其苗叶丛生,形似毛管,体质轻扬,入手太阴肺及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泄卫郁,专发寒邪,治伤寒之头痛,除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其方剂有:


  1.麻*汤:麻*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治太阳伤寒,头痛恶寒,无汗而喘,项背痠强,系寒伤肤表,闭其皮毛,卫气敛闭,是以无汗,肺气壅遏,是以发喘,寒邪郁闭,里束卫气不得外达,是以恶寒。甘草保其中气而生津液,桂枝温肝,助其疏泄,强心而通血脉,助太阳而化膀胱之气,足以卫外固表。麻*通腠理,开玄府,而泄卫闭。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方剂化合,专发寒伤太阳肤表之汗,一剂汗出,效如桴鼓。又麻*汤,是辛温解表治寒伤太阳肤表,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之表实证(太阳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为狭义伤寒,麻*汤证),服此汤一盏,多则二盏,盖卧,得汗而解,不能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而损津液也。正治之方,决勿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加入补剂,犹闭门逐寇,必至传经变证,渐转危笃费治。


  2.麻杏石甘汤:麻*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炙)。


  治温病或暑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微恶寒,头痛项背强。此系太阳有表邪,阳明有里热,用此辛凉解表之剂,一剂汗出立效。


  3.大青龙汤:麻*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渴喜冷饮,此风寒闭束,敛闭卫气,寒风不能外泄,是以无汗,遏闭营血,内热郁隆,是以烦躁而加渴饮,病虽中风,而证同伤寒,桂枝汤不能发矣。甘枣补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开其卫闭,杏姜利肺壅而降逆气,石膏清肺热而退烦躁,并止渴饮。服一剂汗出即愈。


  4.小青龙汤:麻*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干姜二两,细辛三两。

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以水饮中阻,肺胃不降,浊气冲逆,故治呕咳,此方已屡试屡效。


  5.葛根汤:即桂葛汤加麻*。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恶风无汗之经腧病,及太阳刚痉病。


  6.麻*附子细辛汤:麻*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治伤寒少阴病,始得之,身反发热脉沉者。脉沉而反发热,是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少阴心肾两虚,寒邪在太阳,因肾气内虚,抵抗力弱,寒邪陷入少阴,而成太阳、少阴两感合病证。此方以麻*开腠理散在表之寒,附子温里寒而暖肾水,再得细辛温散少阴经络之寒邪,使之由阴出阳,达于太阳,借麻*之功达肤表得汗而解,为温经解表辅正除邪之良剂。


  7.麻*附子甘草汤:麻*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是寒邪在太阳之表,未入于少阴之里,脉见沉细,是肾阳内虚而里证未作。故不用细辛散里寒,只宜用麻*以解表寒,附子重温其里,甘草培其中气,使表寒得汗而解,里不伤肾阳,亦助阳解表辅正除邪之意也。期间配伍及份量不同,和麻*生用、炙用而作用不同,苗叶与根则药性又有悬殊。


  此外还有麻*汤去桂枝加薏苡仁,名麻杏苡甘汤,治风湿病;麻*汤加白术,名麻*加术汤,治表中寒湿之证;麻*汤去桂枝,名杏子汤,治水肿在皮发汗之方,再去杏仁,名麻*甘草汤,亦为治水肿发汗之方。


  伤寒太阳表实证,服麻杏石甘汤,反引邪入三阴,则发热不退,变证莫测;温病服麻*汤,则汗后伤阴,现壮热谵语;少阴证服麻*汤,有汗漏不止,甚或大汗亡阳之虞。若服麻杏石甘汤,有真阳暴脱之险。《素问·热论篇》有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之论,据余粗浅经验,在辨证论治上,如能熟记六经,分经辨证,方药对证,可期一汗而愈。因此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者,必可免于死亡矣。

五、桂枝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经脉之挛急,利关节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并能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四散通经络,走而不守。

桂枝一味,仲景用之最广,作用甚大,是领导辛甘化阳之上品良剂。《伤寒》、《金匮》方中用桂枝者,约为七十六方之多,其中以桂枝汤加减变化出廿八方,桂枝甘草汤加味配伍出十一方。(时方尚不在其内)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为《伤寒》首出方剂,治中风自汗脉浮缓,恶风头项强痛之证,是合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桂枝汤苦甘化阴二方而成。观之桂枝与芍药,一扶阳,一救阴,两相对偶,凡阴阳升降表里气血诸方,莫不惟桂芍之力左右也。故能治阳浮之发热,阴弱之汗出,阴阳俱虚,营卫并病,再加入太阳经之主药生姜和大枣完成一家。本方之主证,凡二十三条,加减化裁,凡廿八种,变化无穷,治证最广,为伤寒之主方。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为辛甘化阳之方也。化阳即生热,生热即阳旺,气火上升皆谓之阳,化阳莫不以此方为主。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者,以汗后伤阳而为之治也。加麻*杏仁,名麻*汤,治伤寒无汗表实证,为引药出表发汗之方。

类方以化阳为主,扶阳,温气,逐水,皆借桂枝之力,化阳之功,故能上升出表也。

桂枝汤加葛根以清肌热,恐项背强几几以化燥。桂枝加附子以固肾阳,恐汗多亡阳。桂枝汤去芍药,以去通下窍之力,使内陷胸满之表邪,得桂枝以通上窍之力,仍从表解。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表虚之恶寒水冷。桂枝汤去桂加苓术以去上升之力,合真武以制水,为表里并治之方。加入葛根麻*,名葛根汤,以治表实中风清热发汗,更加半夏,可降上逆之呕。

桂枝应用甚广,是温肝,强心,通经络,散寒,解肌表之上品良剂。但有些医家或病家常畏惧不用,认为“过热”、“过表”、“过燥”,即使用时仅二三钱而已。尚有用桂枝要去皮,每用桂枝木者。盖仲景用桂枝主要是嫩尖枝,性味较厚,于方剂配伍,效力乃显,凡粗枝有皮骨者去之,而非去桂枝之外皮也。去皮用木,已无辛甘温暖之性味,有何力量再化太阳之气哉!以余粗浅经验,凡风、寒、湿三邪阻遏,人身关节经络不通,周身气机不鬯,血络运行受障碍,温经散寒,条达肝郁不舒等等,用之其效宏伟。桂枝不是发表药,更不是发汗药,而是强心化阳生热之药,医者能明其功效,则经方之义,思过半矣。但是,温病与暑病及一切热盛之证,须当忌服,否则桂枝下咽有阳盛则毙之戒。

六、细辛

《本经》:“气味辛温无*,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张陷菴曰:“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通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于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为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朝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歧*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按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凡风寒入肺,湿痰、水饮上逆于肺,使肺气不利,清肃不降,咳嗽痰多而清稀,无论男妇老幼,凡散风寒,化痰止咳,方剂中加入一、二、三、五钱,奏效迅速,真良剂也。如风寒湿三邪,阻塞关节经络不通而疼痛,得细辛一、三、五钱,加入方剂中,效果更好,服之决不令产生发汗闭气等副作用。除燥咳、火咳二症而外(即干咳无痰或咳痰稠粘,咽干口燥,喜饮清凉等),用细辛开提肺气,干姜温肺化痰,五味收敛肺肾之逆气,三味化合,一开一合,治疗一切肺寒咳嗽,其效甚佳。如小青龙汤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促者,方中用细辛、干姜、五味,温肺降逆以止咳嗽。喘咳寒重人无神者,加附子;心中烦,渴饮水者,加石膏,一寒一温,均有特效。又如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一切新老咳嗽,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颇宏,皆得细辛之力不小也。

总之,细辛这味药,温散三阴经之风寒湿三邪,通关节利九窍,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温暖子宫,止咳化痰,开提肺气并治慢性偏头风疼,鼻寒不通(鼻膜炎久治不愈)等等。用途太多,不可胜数,其份量由一钱至二、三钱或至一两,都不至出大汗,如能在辨证论治当中掌握八纲八法,用之得当,诚良剂也。

七、石膏

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及足阳明胃经,能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辛凉解肌,凉肺生水,清热灭火而救焚。如邪火重,亢阳灼阴而伤肾水,肺为水之上源,金生水,肺胃燥极,水源涸竭,得石膏之寒凉色白而入肺胃,使肺胃之燥热清凉而降敛。秋金降敛而生水,犹热极生阴,沛然下雨,何燥热之有乎?石膏配伍之主要方剂,如:

《伤寒》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治伤寒阳明经证及温暑等热证,如脉洪大,壮热烦渴饮冷,舌白而生芒剌,邪热蒸蒸,但头汗出者,服之汗出热退,渴止津生,脉静身凉。

此外,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以麻*发汗解表寒,至清里热,则石膏之力,其肺胃之燥热得清,故汗后病退,而不伤阴也。人参白虎汤,治暑热证;竹叶石膏汤,治热甚灼阴之痉挛证,亦以石膏之清肺救燥而奏效。凡瘟疫流行,多传阳明为热燥证,而石膏为主要之品。邪热亢甚,有亡阴之虞,得石膏加入方剂之中,有起死回生之效,真上品之良剂也。但只宜于邪热阳燥证,若虚热阴燥证服之,犹如雪上加霜,不但无效,抑且病变增剧而有生命之虞也。

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之热而除烦燥,泻郁热而止燥渴,惟甚寒脾胃,中脘阳虚者禁服。其主治之作用,可疗热狂,治火嗽,止烦喘,清燥渴,收热汗,清热痰,并能止邪热内逼之鼻衄,除邪热牙痛,调胃热口疮,理喉咽作痛,清邪热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八、大*

色*根粗,有粘液,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而排浓血。《本经》:“气味苦寒无*,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张隐菴曰:“大*味苦气寒,色*臭香,乃肃清中土之剂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润肠胃而通便结。其方剂如:


  1.《伤寒》大承气汤:大*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治阳明腑证,胃肠燥结便难,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等证,并治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


  2.小承气汤:大*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治阳明腑热方作,大*泻其燥热,枳朴开其郁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也。


  3.调胃承气汤:大*四两,芒硝半斤,炙甘草二两。只下胃热而无燥结,故不用枳朴之推荡。


  4.大陷胸汤:大*六两,芒硝一斤,甘遂一钱匕。

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因表阳亦陷,阴阳拒隔,结于胸中,寒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燥懊憹。硝*泻其郁热,甘遂排其水饮也。


  《伤寒》有三阳下法,本太阳经证误发大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情转属阳明,灼伤脾阴,而成太阳阳明脾约证,以麻仁丸润下之。


  5.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一斤,厚朴一斤,枳实半斤(炒),芍药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阳明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入阳明腑而成为正阳阳明腑证,宜大承气汤下之。(方在上)


  本少阳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属阳明而成为少阳阳明腑证,以大柴胡汤主之。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阳明证有三下法:大承气汤结热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气汤微和胃而下小结,其性较轻;调胃承气汤只下胃肠之热,而无结粪,其性和缓。

阳明有三急下证,少阴亦有三急下证,厥阴证尚有热深厥深之应下证,均以大承气汤急下。因阳明燥急邪热之证,亢阳灼阴,肾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阴,缓则亡阴而逝。

按阳明证,当下不下为失下,不当下而下之为误下,失下误下,均能变证危笃。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

少阴急下三证:土胜之极,则成下证。少阴证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是土燥而水亏,失期不下,水涸则死,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若自利清水,其色纯清,心下疼痛,口中干燥者,是土燥水亏,伤及肝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是土燥水亏,伤其脾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水旺火熄,土败人亡,故少阴(寒水)宜负,而阳明(燥土)宜胜,但少阴不可太负,阳明不可太胜,太胜则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证,故当急下,此即阳明之急下三证也。以阳明而伤少阴,故病在阳明,亦在少阴,两经并载,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太阴阳明合病,湿从燥化,湿热内逼,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者,宜大承气汤下之。痢疾当大下,下之则畅通而痢止,通因通用,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义也。还有枳芍顺气汤,痢疾初起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甚则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之功也。

枳芍顺气汤:大*三至五钱,枳实三至四钱,厚朴三至四钱,*芩三钱,杭芍八钱,榔片三钱,广木香一至二钱,甘草二钱(旧衡)。

可加入车前仁二、三钱尤良;痢疾较重者,加芒硝三钱,更易鬯通,最为速效;红痢多者,加*连一、二钱。若畏惧不敢用上方等凉下,缓则变剧而有生命之虞也。大*之功,专下燥结之证,属邪热燥结,咸宜加入方剂中,奏效迅速。至于阴燥便结者,又当温下之。如《金匮》大*附子汤或温脾汤,大*通其结,姜附温其寒,大*走而不守,使下通后毫不伤中损正也。

大*附子汤:大*三两,附子三枚炮用,细辛二两(这是金匮原方份量)。

温脾汤:又名双龙汤,即四逆汤加芒硝大*,附片二至三两,干姜一两,甘草三钱,大*三钱,芒硝三钱(旧衡)。

若大便燥结不通,其人体素虚寒,并无邪热渴饮等证足征,始可用此温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饮有邪热者,忌用此法为幸。大*之用途颇多,不能尽述,凡属阴盛阳衰,肠胃虚寒等证,须当慎用。

九、芒硝

又名玄明粉(芒硝用萝卜升过,名玄明粉,比芒硝洁白),味咸苦,性寒。咸能软坚,润下作咸,故加入承气汤中,能软坚硬结粪,润滑大便之燥结。凡邪热壮火食气,亢阳灼阴之证,最能生津补水,大*苦寒泻火,滋阴润燥,二味同用,有滋阴补水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凡慢性病及一切虚寒、寒湿病,决不可加入,慎用为幸。

又性味咸苦大寒,下清血分,泻火救焚,软坚破积,利水道而通淋漓,利谷道而开结闭,热结瘀蒸,非此不退,宿疾老血,非此不消,寒泻之力,诸药不及。方剂配伍,灵活掌握运用,经方时方,方书记载周详。因时间关系,不能尽述,只略介绍其主要作用,聊供参考。

十、*连

味极苦,性大寒,专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凉心寒肾,苦燥泻火,但不似大*之能生津润燥,润滑大便也。*连的主要方剂:


  1.《伤寒》*连汤:*连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本方治太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寒气上逆,腹中痛欲呕吐者,以中气虚寒,君火不降,胸中有热,而至腹痛、心烦、呕吐等证。姜夏等温中止呕,*连清心君之火而泻热烦也。


  2.*连阿胶鸡子*汤:*连四两,*芩一两,杭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二枚。

用水五升,煎取二升,去渣,阿胶烊化(以水蒸化),鸡子*搅入,温分三服。治少阴病之热化证,心烦不得卧,脉沉而细数。君火上亢,则心烦而不得卧。缘坎水根于离阴,燥土克水,消耗心液,神宇不清,是以生烦。*连清心君之火而除烦,芩芍清少阴相火而泻热,阿胶、鸡子*补脾精而滋燥土,鸡子*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而交心肾之阴。温证热甚灼阴,身热不退,虚烦不得卧,服之则安静烦止,脉静身凉,效如桴鼓。还有五泻心汤,葛根*连*芩汤,白头翁汤,乌梅丸方,时方之*连解*汤,犀角*连汤,三*石膏汤等等方剂中,都以*连为主要作用而清心君之火也。


  干姜芩连人参汤:干姜,*连,*芩,人参各三两。本方治厥阴证,吐下后,食入即吐。厥阴病,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以中气虚寒脾陷为利,相火升火而生上热,芩连清泻君相之火以除烦热,参姜温补脾胃之气以止吐利也。


  白头翁汤:*连,*柏,秦皮,白头翁各三两。本方治厥阴下痢后重,渴饮水者。

乌梅丸方:治厥阴阴证,蚘厥吐蚘,心中疼热,皆用*连以清心君之火,顺接阴阳而止心中疼热。


  用*连的方剂尚多,方书中记载可查,不再多述。

仲景用*连清上诸方,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此一定之法也。凡泻火清心之药必用*连,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中下寒生,上热愈甚,庸工不解,以为久服*连,反从火化,真可笑也。在邪热重,心火旺时,服之固效;若阴寒盛,虚火浮,君火不降,上热下寒者慎用。真阳素虚体弱无神者禁用。否则,服之则虚火愈浮,而至龙雷上奔,阳飞离根而死矣。

附:经方常用药

桂枝

一、应用:

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

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

桂枝甘草配伍麻*,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

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

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

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

一、应用:

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

二、经验:

1.芍药兼治便秘。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P19

三、用量:

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

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若配附子或*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甘草

一、应用:

1.用于瘦人。《神农本草经》载甘草能“长肌肉”。羸瘦可以看做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

2.咽痛,多用甘草。

3.甘草用于口腔黏膜病。咳嗽也是黏膜病。

总之,甘草证以体形羸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羸瘦)、挛急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性(中*、外科感染)为特点。

二、经验:

1.甘草6g,桔梗3g。为利咽方。

治疗急性咽炎,笔者常加山栀10g,连翘20g。加制半夏12g、厚朴10g,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2.甘草6g,桂枝12g。为定悸方。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

3.甘草12g,干姜6g。用于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大枣

一、应用:

1.张种景使用大枣最多的是与生姜、甘草分别同用。

2.临床所见,凡动悸者、脏躁者,多形体瘦弱、舌淡脉细,故使用大枣、甘草为主的方药,要注意辨清舌脉。

3.大枣味甘,含糖量很大,作为能量补充,张仲景对体质瘦弱的虚劳患者,常常大量使用大枣,最大量达30枚。

二、使用注意:

1.大枣一般不与麻*配伍。

2.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3.治疗关节痛的麻*方也很少配伍大枣,可能大枣大量服用能妨碍麻*发汗功效的发挥。

麻*

一、应用:

1.麻*多用于无汗证,而与石膏同用时,则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麻*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石膏量大于麻*,则不发汗而退肿。麻*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麻*配*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3.*肿,是仲景使用麻*的客观指征。*肿者的咳喘,麻*最为适宜。

4.仲景使用大剂量麻*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5.麻*体质-P38

6.配伍桂枝的麻*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的处方。麻*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7.麻*6g,附子10g,细辛6g。是温性止痛兴奋剂,治疗腰痛效果最好。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麻*量在10g以上,芍药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剂内见效。笔者经验,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二、用量

1.麻*的用量有多个阶段:

2.麻*的中*量为30-45g。仲景用麻*多先煎去上沫。

附子

一、应用

1.麻*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可以,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

2.大剂量附子多用于痛证。

3.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所主治的二证之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

4.“附子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5.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6.仲景使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茯苓白芍同用则利水;与麻*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配大*治腹痛而大使不通。

7.真武汤乃温阳利水剂,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个人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

二、用量:

仲景用附子有2个剂量阶段:止痛炮用3-5枚;回阳生用1-2枚。

三、使用注意:

有*,须久煎。

附子中*,古时侯用甘草、*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口服浓茶也有解*作用,目的是沉淀生物碱。

干姜

一、应用

1.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2.“干姜舌”: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干姜舌”。

3.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多用于心血管系统,脉沉微;干姜多用于消化系统,舌苔白腻。此外,附子能止痛;干姜除腹胀满,二者有内外之别。

4.干姜6g,甘草12g。为甘草干姜汤,本方为温中的祖方。

5.著者经验方: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枚。主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6.与生姜的区别:生姜偏于止呕;干姜偏于止泻,二者有上下的不同。

细辛

一、应用

1.治“咳”,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

2.细辛主治“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3.细辛配附子、乌头等可用于剧痛。

4.“细辛舌”: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笔者称为“细辛舌”。

5.细辛主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必清稀;治四肢厥逆,多配桂枝、当归,其舌必淡红;治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6.细辛与附子主治相似:但细辛主治必有水,附子主治必有寒。

7.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二、用量

仲景用细辛,入汤剂宜量大,2-3两。

吴茱萸

一、应用:

1.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用于“寒”病的方药大多有止痛作用。

2.吴茱萸量越大,大枣用量就越大。

柴胡

一、应用

1.小柴胡汤中加减唯柴胡、甘草不可减,故可视为小柴胡汤的核心。

2.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栗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这种寒热冲锋枪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

3.笔者将胸胁部、身体的侧面、腹股沟等部位称之为“柴胡带”。

4.“柴胡体质”P81

5.笔者经验用于治疗病*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用量在20g以上方能显效。

6.四逆散是止痛升压剂。

7.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精神疲劳恢复剂。

8.笔者经验,使用逍遥散,除有腹痛等症状外,还要看舌,舌体要胖,边有齿痕,大使不成形,患者常有浮肿,尤其是晨起脸肿。

二、用量

柴胡用于发热,用量宜大;用于慢性肝炎,用量宜小。

半夏

一、应用

1.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部症状。

2.半夏主治“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证”。

3.不渴:指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的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

4.“半夏体质”

*芪

一、应用:

1.*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2.*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3.*芪可与麻*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4.*芪主治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5.“*芪体质”、“*芪肚”-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6.麻*证与*芪证均治肿,但麻*为无汗而肿,*芪为有汗而肿。

7.《伤寒论》不用*芪,《金匮》罕见四逆。

8.笔者经验,治疗高血压浮肿,可重用*芪30g以上,并配相同剂量的葛根。

9.大量使用*芪的时候必须看体型,有无*芪体质的存在。

二、用量:

现代用量:治疗浮肿,大量60-g;治疗半身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白术

一、应用

1.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白术、*芪均能利水。但*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

一、应用:

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

一、应用:

1.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

一、应用

1.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2.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

一、应用

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

葛根

一、应用

1.仲景使用葛根必配甘草,主治头项腰背强痛拘挛。

2.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3.项背强痛一证,非葛根证所独有。然而下利而项背强痛者,为葛根证所独有。下利的程度越严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葛根证识别必须看下利的有无。

4.葛根还是治疗口渴的重要药物。口渴,是无汗而渴,多为口干而不能多饮。

5.葛根30g,*芪30g,川芎12g,桂枝10g,赤芍20g,生姜3片,红枣12枚。(笔者经验方)主治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

6.葛根*芩*连汤多用于治疗糖尿病腹泻以及急性肠炎、痢疾等。

瓜蒌根

应用

1.瓜蒌根主治渴者。其渴感明显而难愈,喝水有解渴。

2.瓜蒌根证的渴与石膏证的渴相似,但石膏证是烦渴,且有自汗出;瓜蒌根证是苦渴,饮水不解渴。

3.瓜蒌根证与半夏证正相反,仲景常常用瓜药根即去半夏。半夏证是口不干渴而呕,瓜蒌根证是口干渴而不呕。所以,两者不能同用。

*连

一、应用

1.*连配*芩是*连最主要的配伍,也是诸泻心汤之祖方。

2.*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3.“*连舌”: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腻而厚。

4.泻心汤(*连3g,*芩3g,大*6g),是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

二、用量

1.仲景使用*连有2个剂量阶段:大剂量除烦(4两),小剂量(1两)除痞。

2.笔者使用*连,用于除烦在6g,用于除痞以及止利,则在2-3g。

*芩

一、应用

1.*芩与白芍、当归、白术、川芎同用可用于妊娠保胎。

2.*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与热痹等。”

3.*芩证中烦热最为重要。

4.*芩本是止血良药,后世则用单味*芩治疗出血。

5.笔者经验,*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适应面较宽。不过,其血色多黯红,质或有血块,应是*芩证的特点。

6.《伤寒论》*芩汤是治疗热痢的祖方。

7.目前临床上泻心汤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其中,*芩是必不可少的。

8.笔者经验,凡适用于*芩者,其人亦必肌肉坚紧,面红唇黯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

*柏

一、应用

1.*柏主治“身*、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2.笔者治疗胆道感染,多配大柴胡汤,治疗尿踟感染、盆腔炎等,多配猪苓汤,再加连翘;治疗急性*疸性肝炎,多配茵陈蒿汤;治疗痛风,多配五苓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配小柴胡汤等。

栀子

一、应用

1.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

2.栀子、*连、连翘均可治烦,但*连之烦是烦悸,栀子之烦是烦闷,连翘之烦是烦而汗。*连烦悸而心下痞,栀子烦闷而胸中窒,连翘烦汗而咽中痛。不过,临床三药常常合用。

大*

一、应用

1.大*证的客观指征为“口燥舌*”,其舌质坚老,舌苔*厚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笔者称之为“大*舌”。

2.大*体质: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

二、用量

仲景用大*有三个剂量段:大量(6两,18g以上),攻下。中量(3-4两,10-12g),活血通经。小量(1-2两,3-6g),除痞退*。

厚朴

一、应用

1.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二、用量

厚朴大量用于治疗腹潢。张仲景常用至半斤。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人参与厚朴的比例为1:8,如以1两为3g计算,则厚朴的剂量应达到24g为宜。而小剂量则用于治疗咳逆胸满、咽喉不利,量仅2-4两。

枳实

一、应用

1.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2.枳实与厚朴经常遇用,两者均能治胸腹满,但厚朴除满,是除胀满;枳实除满,是除坚满。厚朴除满不治痛,枳实除满且治痛。

3.按照目前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满者用枳壳。

二、考证

古今枳实同名而异物,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对此,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他说:“六朝以前医方,惟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惟枳实,大者惟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

薤白

仲景薤白方共四,薤白与瓜蒌同用者三,与枳实同用者二。

石膏

一、应用

1.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数或浮大、洪大者”。

2.*芪、石膏均治汗出:*芪主治汗出而肿,不烦;石膏主治汗出而渴,必烦。

3.石膏与桂枝均治汗:桂枝主治汗出而悸,其脉缓而迟;石膏主治汗出而烦渴,其脉滑数。

4.石膏、白术茯苓均治渴:石膏治渴而大饮热水,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治渴而不欲饮,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5.张仲景石膏多配粳米。张锡纯先生有石膏粳米汤。笔者则多配山药。

6.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中出现严重渴感、出汗等症状时,白汤可配伍人参同用,方如白加人参汤。

龙骨

龙骨脉:作为客观指征的脉芤动,脉浮大而中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一些体形羸瘦的患者也可见此脉象。

人参:总的看来,人参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

麦门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

一、应用:

1.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2.仲景使用阿胶,必见血证。临床上,患者有以出血为主诉者,也有不以出血为主诉者,可以询问其有无出血倾向。

3.又其人多面色萎*或苍白,皮肤枯焦,爪甲无血色是其客观指征。

4.阿胶为“衄家”之专药。

当归:合用当归,其人多羸瘦状,皮肤多干枯,或如鱼鳞状。所谓的肌肤甲错,甚至有脱屑,其脉多细。

五味子

五味子与泽泻均治冒:五味子治冒兼见咳,泽泻治冒兼治小便不利。

桔梗

桔梗专治咽痛。

桃仁

一、应用

1.桃仁主治“肌肤甲错”者。

2.小便自利与否,是鉴别桃仁证的指征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用药十大ldquo主帅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