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发烧,比孩子还“上火”的是家长。此时,作为中医大夫,除了辨证论治,给患儿开药,还应该告诉家长回去后要注意什么。
孩子发烧,比孩子还“上火”的是家长。只要小儿体温高于正常值,如腋下温度超过37℃,很多人就坐不住了。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很多患儿家长面对发热时都会把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作为治疗手段。
不可否认,抗生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确实功不可没,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也有部分外感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甚至转为长期低热,还有的患儿热退后转为咳嗽、鼻炎、咽炎等,更有甚者恶化为哮喘。于是,一感冒就喘,而不再发热了。
其实,这里有一点需要患儿家长明白:中医根据发热的病因不同,将其大致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一般而言,外感发热病程较短,临床上多见的感冒发烧,大多属于外感发热的范畴。而且,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虽然症状都有发热,但不同病因的发热用药不同。如风邪偏重的就重用祛风药、热邪偏重的重用辛凉药、寒邪偏重的重用辛温药、湿邪偏重的重用透湿药、伤暑的要清暑。抗生素对于热重的患儿疗效比较确切,但对于风重、湿重,或表有寒闭的则疗效欠佳,而这恰好是中药的长处,只要辨证准确,中药质量可靠,一般可以在两剂药之内退热。这些,中医大夫一定要告诉患儿的家长,改变他们一发烧就用抗生素的习惯。
此外,要获得满意疗效,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护理一定要到位。除了大灾大疫之外,对于一般疾病而言,护理永远要放在治疗的前面,因为护理不到位,直接影响疗效,还会加重病情。
那该如何护理呢?笔者在此介绍一些发热护理常遇到的问题。
盲目退热。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抗争的过程,不能盲目降温,各种物理降温方法(比如酒精擦拭、冰敷等)不利于出汗,还会加重寒和湿的病因,都不宜使用。
不避风不避湿。“气温三十七八度孩子还发烧,不中暑才怪,不敢用空调,吹会儿电扇吧。”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发热可为多种病因夹杂,偏重各有不同。一般来说,病因以风为主的发热多表现为喷嚏频繁、流涕较多、恶风(即怕风,如为小儿则可表现为吹风时喜往母亲怀里躲)等。护理应以避风为主,不能直接对着吹风扇,也不能吹大的穿堂风。病因以湿为主的,多表现为头部昏蒙、身重、肌肉或关节酸痛等,护理上要注重保暖,不能着冷水,不能淋雨。
汗出不透。病因以寒为主的患儿,表有寒闭,典型症状就是发热时身无汗或汗出一会儿即收。关于出汗,我们总结的经验就是,医生或家长一定要用手摸汗,不能凭孩子的感觉,因为有时感觉出汗了用手一摸却没汗。
服用中药,尤其是辛温发汗药后的出汗情况是此类疾病中医护理的关键。服用中药后应注意保暖、避风,宜全身(而不是仅上半身)微微汗出,汗出应持续小时左右。临床上多见患儿出一会儿汗,热退一点,汗一收,热势又上扬,所以汗渐收时应饮用热水或加衣被,让汗出持续两小时左右,才能彻底退热。汗出湿衣后,应及时垫上汗巾或更换衣服;如果气温较低,衣服可以用吹风机吹暖后在被子里更换,以免再次受寒。这样退热会比较稳定。
暑天空调使用频繁,也容易出现寒闭,汗出透彻了以后穿衣还应稍多于平时,保持两分热,让身体出汗散热,不然容易中暑,所以建议暑天护理外感发热患儿,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中药喝一大碗。中药宜饭后温服,每日两次,两次间隔4至6个小时,根据中药用量的多少每次服用50-毫升药汁即可(孩子小还应酌减)。熬药时要根据不同药物的吸水性不同酌情加水,不能加水过多,影响药物浓度。如果熬出来的药汁过多,可以去掉药渣后把药汁放药罐里,开大火挥发掉一点水,尽量浓缩。
小儿服用中药时可以加白糖调整味道。很多家长认为服用中药时有很多忌口的食物,比如绿豆解药不能吃。这些都太机械了,中医的护理宜忌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不同,忌口的东西也跟用药有关。比如,药里用了人参或其他参类就要忌白萝卜。
强调多喝水。过度强调发热时多饮水也是片面的,最好是跟着孩子身体的感觉走。刚出生的婴儿喝饱奶后都会自己把乳头吐出来,感觉是身体的指路标,口渴就喝,不渴不要强求。有些湿重的患儿就不欲饮水,别强迫。
以上仅就病因以风、湿、寒为主的外感发热患儿的临床护理宜忌进行总结,希望家长分清病因,正确护理才是上策。
RECOMMEND推荐阅读
三伏天,想减肥的一定要灸这里,效果比平时强倍,99%的女人不知道!
实用!元一瓶的藿香正气水,竟能治好多病
三伏天最可怕的东西,不把它排掉,麻烦就大了!
多汗补气,无汗养血!
这种体质最易得癌!三伏天是逆转的绝佳时机,不花一分钱
一个大补气血的食疗方,只需两味药!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商务合作:江先生(jiang-))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九歌()
*帝内经一聊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