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梅核气,一调二禁三慎养,肝脾肾瘀
TUhjnbcbe - 2021/8/26 13:59:00

梅核气大抵属于西医学的慢性咽炎、咽部神经官能症、鼻咽炎,或属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食管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等。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不妨碍饮食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烦躁不安、多梦等。该病的发生与情绪变化密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症状往往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一、病机主责肺肝脾肾,痰气互结为其基础

肺主一身之气,职司宣降,如宣降失常,痰涎结于咽,可致本病;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又是呼吸饮食之门户;肝之经脉循喉咙入鼻咽,肝之经气上于咽喉;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脾胃互为表里,脾经络于胃,上挟咽喉;喉为肺系所属,与肺相通,是气体出入之要道;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

从功能联系看,肝主疏泄,主一身之气,行津布液,以气机条达为顺,气滞则湿聚痰生;脾主运化,喜燥宜升,为生痰之源;胃主受纳,和降为顺;肺主宣降,为贮痰之器。

若肝脾失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肝郁气滞,无形之气和有形之痰互结,影响肺之宣发,胃之和降,并随肺胃之气上逆,结于肺之门户,凝结不散,而久聚成核。

男女均可发病,但是一般多见于女性。究其原因,女性尤其是中年妇女,为生计奔波,加上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时常引起情绪波动,精神抑郁导致肝失疏泄,从而进一步引起肝脾(胃)不和,脾胃升降失司,痰气郁结于咽喉。

初起为痰气交阻,久则郁而化火,相火引动,经久不愈,常常形成肾虚火旺之证;或因久用香燥理气之品而伤阴耗液,形成阴虚夹湿之证;或病程日久,气机不畅,影响血运,形成气滞血瘀之证。

二、治则强调一调、二禁、三慎养,治法肝脾肾瘀各有侧重

治疗本病应重视“一调、二禁、三慎养”,即是说临证之时,一是告诫患者调情志,临证时调畅气机;二是禁食辛辣醇厚之品;三是坚持治疗,切勿见效停药。

治疗本病时,需标本兼顾,健运脾胃,复其升降之职以治本;化痰理气,顺畅气机以治标。常选用半夏厚朴汤为基础方治疗。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患者表现证型的不同,在调治上肝、脾、肾又各有侧重,临证常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肝郁为主者重视调肝

因本病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如出现肝郁肺虚证而表现为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平素性情急躁,因情绪异常诱发或加重,咽喉部出现咽干而痒,甚至咽痛者,常选用半夏厚朴汤合芍药甘草汤合玄麦甘桔汤。

(二)脾虚者强调健脾

脾为痰湿之源,脾虚痰生聚而不化,结聚咽喉,缠绵难愈。此时应该以健脾益气治其本,利咽散结疗其标。

此类患者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乏力,纳食差,活动后易汗出,或白色痰涎较多,夜间易口流清水,或夜休差,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者,当理气健脾,化痰散结,常选用香砂平胃六君子汤合半夏厚朴汤。

(三)肾虚者当益肾降火

肾为水火之宅,一身阴阳之总根,肾阴不足,致肺胃阴虚,咽喉为诸阴之会,咽失阴液滋润;加之肾虚相火妄动,肺受热烁,阴液耗伤,气失肃降,咽喉不获滋润。

大抵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干咽痒或燥痛,语声不利,或声音嘶哑,五心烦热,或盗汗,夜休差,纳食一般,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当滋补肾阴,清泄相火,化痰散结,常选用知柏地*汤、桔梗甘草汤合半夏厚朴汤加五味子、桂枝或肉桂。

(四)病久多瘀当活血化瘀通络

梅核气病程日久,其症状更是复杂。患者除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的主症外,或兼有面色晦暗,或有舌下脉络迂曲,或有月事不调等。

患者一般食欲尚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久病入络,瘀血结滞于咽喉,故活血化瘀以治本,行滞理气以散结。理气与活血并用,瘀血行则郁解而病除。方选会厌逐瘀汤合半夏厚朴汤。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中医: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你的脚上有个穴位可以养脾救命?中医:阳气少了,汗就多了!一个小方子,补阳+止汗,送给有缘人中医:下肢水肿、湿气过重,张仲景的药方可调理脾胃、从根部祛湿健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梅核气,一调二禁三慎养,肝脾肾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