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
岐*国医书院院长
姚荷生研究室主任
姚梅龄讲授
TOYOURCITY
一、临床上最常见的表证之一——阳明风热燥表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姚荷生著
第二篇阳明病
第一章阳明主证
第二节阳明主证表证
一、风热燥犯表
1.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2.阳明病,脉……但浮者,必盗汗出。…………………………………()
3.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亦不痛………………………………………………………………………………()
4.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5.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6.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虽始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7.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9.阳明病,法多汗………………………………………………………()
10.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也………………………()
附: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汗出而喘者,葛根*芩*连汤主之………………………………………………………(34)
1.发病经过:在伤寒病过程中,阳明风热表证的发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太阳或少阳传变形成,一是由风寒直中阳明化热化燥形成。前者的发病经过往往是原有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经过一天或几天,转而表现为持续出汗、发热不退甚至反升、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热症。后者的发病经过往往是初起即发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或于感寒后发病的第一天有微恶寒,但第二天即恶寒自行消失,转而表现为发热恶热、续自汗出或多汗。
2.主症: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能食,前额及目眶胀痛,胸中烦热,脉浮数。
3.或现症:初起可现恶寒,然二日自止,即发热而汗自出;或盗汗;或目合则汗;或头眩不痛;或但欲眠睡;或面红,鼻干而呼气烘热,或鼻塞涕*;或咽干咽痛;或咳;甚则二便色深;或腹满微喘;或脉浮大上关上,或脉略兼滑;舌多偏红,苔薄白或微*。
本证主要由阳明经自受风热或风寒引起,其次是由太阳少阳表证传变而来。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对风热阳邪最易亲和,即使外感风寒,亦每从阳明本气之燥而化热,遂形成阳明风热表证。
“阳明之表,胸中也,肌肉也”(《湿热病篇》1条自注),今风热侵犯阳明之表,故发热较甚而不恶寒,胸中微烦;《论》中条云:“阳明病,法多汗”,阳明风热鼓舞,常可多汗;寐时目合则因阳加于阴,阳逼津泄可现“目合则汗”(条)或“盗汗出”(条);燥热伤津则鼻干口渴;风热均为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风热燔扰经脉而犯上,可表现出一系列阳明经脉循行地带(《灵枢?经脉第十》:“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循发际,至额颅。”《灵枢?经别第十一》“足阳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目系。”)的症状,如前额及目眶胀痛,面红,或头眩或鼻干而呼气烘热,鼻鸣涕*等等;咽通于胃,阳明经脉络肺,故本证可有咽痛、咳嗽痰不多,甚至微喘;在表之风热影响体内,由于“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灵枢?经别第十一》)的经脉脏腑的连通性,热扰心神而“多眠睡”;另外,尚可微现腹满、二便色深;病在表而有热,故脉浮数,或脉浮大上关上;病势向外故脉可兼滑;舌质偏红苔微*亦为热所致。
综上所述,本证为阳明主证表证,风热燥。
1.诊断依据:症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头昏(或头胀痛),脉浮数者,可诊断本证。症现前额胀痛(或眉棱骨痛,或目眶胀痛),自汗,口渴,脉浮数者,亦可诊断为本证。
2.类证鉴别:
(1)本证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热、口渴等症,几与阳明胃中燥热内盛证无异,故二者应相鉴别。由于内盛证为阳明里热炽盛,充斥内外,观外证现高热大汗如蒸,内证现大烦渴不解,脉亦因热势所鼓涌而显洪大有力;本证为阳明表热,热势稍轻,其发热汗出尚无蒸蒸之势,虽口渴而不至于“大烦渴不解”,脉浮数不洪等,可资鉴别。
(2)本证与手太阴风温的银翘散证或桑菊饮证颇相似,故亦须鉴别。由于本证常汗出较多,加之常现阳明经脉循行地带的症状,故亦可与后二者相鉴别。
(3)本证当与“阳明风寒表证”、“阳明风湿表证”、“阳明营分风热表证”、“阳明表寒里热证”相鉴别,此部分内容,可参考后面的相关章节。
1.治法:轻清达表,苦寒清润
2.方药:银翘汤(《温病条辨·中焦篇》方)加葛根、*芩。
银花10~15g,连翘8~10g,竹叶6~8g,生甘草3~6g,麦冬10~12g,细生地10~12g,葛根10~15g,*芩8~10g。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3.宜忌:本证虽可出现大便硬,但不可用下,正如《伤寒论》条所说“阳明中风……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伤寒论》是立足于论述感寒受病的时病,故《论》中的阳明风热表证多属表寒化热;另外临床上亦多见外感风热直中阳明之表致病者。若热邪充斥全身之肌表,并不局限于阳明经脉,则该证持续较短暂,二、三日之内即可传阳明之里而致燥热充斥内外,出现身大热而恶热,大烦渴,脉洪大等,转而为白虎证矣。
2.若此证风热之邪局限于阳明经脉,对全身肌表干扰不明显,则病期可较长,甚至逾数年而时重时轻;症状主要表现在头、面、鼻、目、齿、咽等部位。
3.若阳明经脉风热日久化火,伤及阳络,可致反复发作的衄血(如鼻衄、齿衄等);或风热成*、病涉血分。可致鼻渊流浊涕而腥臭,面疮出脓血等等。
(姚梅龄、肖德发、杨利整理)
TOYOURCITY二、阳明风热燥表证的临床相关数据与案例
(一)数据:
通过对本门诊部接受“葛根芩连汤”治疗的人次患者的病历分析,发现在不同疾病(其中有明确西医诊断的疾病有60种)过程中出现的“阳明表证”,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统计如下:根治人次,有效12人次,死亡1人次;根治率:97.9%,有效率为1.8%。
涉及西医病种:
序号分类病名1呼吸系统感冒2急、慢性咽炎3哮喘4鼻炎5鼻窦炎6扁桃体炎7支原体肺炎8鼻咽炎9慢性阻塞性肺病10胸腔积液11消化系统便秘12痢疾?13胆囊炎14胃炎15慢性肝炎16泌尿系统肾盂肾炎17鞘膜积液18隐匿性肾炎19心脑血管系统脑梗塞20冠心病21循环系统高血压病22房颤23心律失常24内分泌与代谢系统Ⅱ型糖尿病25脂肪肝26儿童肥胖症27甲状腺功能亢进28甲状腺肿大29甲状腺功能减退30免疫系统淋巴瘤31类风湿性关节炎32疲劳综合征33皮肤病痤疮34湿疹35扁平疣36带状疱疹37荨麻疹38毛囊炎39银屑病40五官口腔溃疡41牙龈炎42干眼症43球后神经炎44上颌窦炎45妇科乳房纤维瘤样增生46乳腺小叶增生47输卵管粘连48子宫息肉49子宫内膜异位症50精神阿斯伯格综合征51心理障碍谱系综合症52肿瘤喉头乳头状瘤53畸胎瘤54嗅神经母细胞瘤55NKT淋巴细胞瘤56右肾癌切除术后57神经系统脑积水58癫痫59三叉神经痛60骨关节腰椎间盘突出61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5人次以上病种:
序号分类病名治疗人次1呼吸系统感冒鼻炎急、慢性咽炎哮喘鼻窦炎消化系统便秘皮肤病痤疮湿疹五官口腔溃疡肿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喉头乳头状瘤右肾癌切除术后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循环系统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系统脑梗塞冠心病免疫系统疲劳综合征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二)案例:阮XX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问题讨论:
(一)“阳明风热燥表证”与“葛根芩连汤”的证治关系问题
(二)何谓“阳明表证”
(三)临床上“阳明表证”常见的种类与鉴别
(四)明确界定“表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五)“葛根芩连汤”中药物质量问题
原文转自姚荷生研究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