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年世界史考研六卷本冲刺押题6
TUhjnbcbe - 2021/10/31 4:41:00

十三﹑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一、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

1.历史背景

(1)一直到19世纪,西、葡两国仍然是拉丁美洲的主要殖民国家。西、葡两国在*治上对拉美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直接管理;在经济上对拉美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大肆掠夺殖民地的金银并对其贸易实行垄断*策;在思想上通过天主教会实行严厉的控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实施镇压。

(2)18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拉美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要求摆脱宗主国控制的呼声愈发强烈,拉美社会对西、葡两国实行的其他*策也更加感到普遍的不满。另外,拉丁美洲地区的阶级矛盾也在此时开始显现出来,加剧了殖民地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上这一时期西、葡两国的国力衰弱。

奴隶贸易:欧美殖民主义者劫掠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贸易。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隶从西非运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岛的奴隶种植园。从此,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兴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国家相继卷入。到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贩奴船先从欧洲满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史称“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从中可以获得数百倍的利润。19世纪下半期奴隶贸易才逐渐衰落。奴隶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野蛮的殖民活动。

米达制:西属美洲殖民地时期主要存在于秘鲁地区的一种强迫徭役制。在印第安人语中,“米达”是“轮换”的意思。米达制源自秘鲁的前印加时代,指当时印第安人盛行的一种公社成员按一定比例、定期轮换、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一种义务劳动制。它贯穿于印加帝国形成、发展过程,曾起过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西班牙征服秘鲁后,殖民者盗用印加时代“米达制”轮换劳动的形式,使其注入奴隶制强迫劳动的因素,遂成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印第安人中强制推行的徭役制度,实则是隐藏在轮换劳动形式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具有极其残酷的特征。该制度实行年之久,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束缚秘鲁社会发展的桎梏。年7月28日被废除。

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等方式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过程。从15世纪末开始。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做工。原始积累方式还有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发行国家公债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大量生产资料和资本积聚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故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尽管各国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所以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运动进程

(1)西属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

海地年1月1日正式宣布独立,为拉美民族独立战争上演了成功的序曲。

①墨西哥独立战争:伊达尔哥(—年)和何塞?莫雷罗斯(—年)先后带领人民进行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运动,于年10月22日颁布了墨西哥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墨西哥美洲自由制宪法》确立墨西哥为共和*体。革命历经西班牙殖民*权的复辟和伊图维德独裁统治,最终在年1月31日取得了墨西哥民族主义运动胜利。

多洛雷斯呼声: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消息传开以后,墨西哥等地的土生白人要求自治或独立。年9月16日拂晓前,伊达尔哥带领起义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首先释放了监狱中的囚犯,天刚亮时,又逮捕了城内所有的西班牙人。在这一切完成后,伊达尔哥又敲起教堂的钟声。他向聚集起来的印第安人说:“你们同意夺回前被这些可恨的西班牙人夺走的我们祖先的土地吗?”人们同声回答:“绞死这些西班牙强盗!”接着,他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府!”这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

②中美洲地区:在墨西哥民族运动胜利的影响下,于年9月宣布独立,并在年分别形成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多瓦和哥斯达尼加五个主权国家。

③南美北部委内瑞拉:弗兰西斯科?米兰达(—年)最早于年7月5日颁布《独立宣言》,遭到西班牙殖民当局的镇压。此后,在玻利瓦尔的带领下,委内瑞拉人民与西班牙殖民者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并最终在年10月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年12月11日组建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年又解放了厄瓜多尔首府基多,厄瓜多尔也获得独立,并加入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到此时,南美北部全部赢得了*治上的独立。

④南美南部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心位于拉普拉塔地区:主要领导人是何塞?圣马丁(—年)。在他的领导下,阿根廷于年3月宣告独立,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圣马丁主动出击解放智利、秘鲁。最后为了赢得最终的完全胜利,他主动引退,使玻利瓦尔可以顺利地进*秘鲁。年12月9日,苏克雷指挥下的秘鲁、智利、阿根廷和哥伦比亚联*大胜西班牙*队,建立了玻利维亚。西属拉丁美洲彻底获得独立。

瓜亚基尔会晤: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两位领袖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会见。年7月26日,两人就独立战争和未来美洲*治问题举行秘密会谈,意见分歧。据推断,圣马丁接受了玻利瓦尔把瓜亚基尔并入哥伦比亚的既成事实,但不请求哥伦比亚*队援助解放秘鲁,认为共和国制不适于未来的秘鲁,而极力主张引进欧洲的君主立宪制。玻利瓦尔认为这些计划不现实,予以否定。会后,圣马丁悄然引退,回到利马。两个月后,辞去秘鲁*府首脑,退休到智利,声称已完成*事战斗者的任务。年赴欧。瓜亚基尔会晤,是拉丁美洲史研究中的一个争论课题。

阿亚库乔战役: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因在秘鲁中南部古城阿亚库乔发生而得名。年12月9日,西班牙殖民*集中主力部队,占领高地,配备骑兵、炮兵约13个营,余人,妄图歼灭起义*。0余名起义*在苏克雷将*率领下,以少胜多,俘虏了殖民总督和4名元帅、10个将*以及名士兵,迫使殖民总督签署投降书。这次战役是最终保证西属南美洲独立的会战。

(2)葡属巴西的民族独立运动:葡属巴西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在19世纪初期开始展开。年3月在巴西伯南布哥省首府累西腓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起义。起义虽然遭到血腥镇压,但是给巴西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教育。经过不懈的努力,巴西在年12月1日成功独立。

历史意义:

(1)19世纪初期的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较大,且取得成果加多的一场独立运动。它属于世界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打击了西、葡的封建势力,建立了墨西哥等17个独立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在取得独立之后大多走上了共和之路,用民主代替了专制,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治上的独立并不代表它们经济上的独立和进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独立以后的拉美各国的经济上均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大土地所有制的继续、经济上对西方各国的依赖程度很强等。总之,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拉美人民仍将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继续奋斗。

二、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历史背景与变化:

(1)直到19世纪的中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尚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原因就在于这些运动往往只限于打击外来侵略势力,而提不出新的社会改造方案。

(2)到19世纪后期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原因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之后纷纷加强了对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自然经济的破坏,这在无形中为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壮大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爱国知识分子尤其已经认识到必须要走上近代宪*国家之路,开始分析并结合本国国情,提出并实践着新型的救国之道。(3)民族主义运动的新特点就是:把民族解放斗争与实现社会转型结合在一起的趋势。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情况:

(1)亚洲:19世纪后期,亚洲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一经形成就开展一系列的民主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斗争运动。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时期的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具有两种性质的具体斗争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反帝反封建的起义,一种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其中主要的运动是:朝鲜东学*人起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伊朗立宪运动、印度民族运动、土耳其改革运动和中国的维新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在19世纪的后半叶,亚洲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涂油子弹事件:引发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年初,英国殖民当局下发给度籍土兵一种子弹,是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印度教徒敬牛,伊斯兰教徒禁忌猪肉,所以使用这种新子弹是对印度土兵的侮辱,激起了普遍愤慨而拒绝使用。英国当局进行镇压,最终引发起义。

詹西女王:印度詹西土邦女王,印度民族大起义领袖之一。年,其丈夫甘加达尔?拉奥去世,没有留下儿子。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贺胥利用“丧失权利说”(即哪一个土邦王公绝了男嗣,他的国土就“自动丧失”),兼并了詹西的领土,还掠走了土王留下的大约60万卢比的财产。詹西女王于年组织詹西群众抗英救国。年3月末,英*进攻詹西,女王亲自指挥*民同英*激战8天,重创敌*。奋勇突围。6月,在瓜辽尔战役中英勇战死,年仅23岁,被誉为印度民族英雄。

巴布教徒起义: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参加者主要是巴布教徒,故称。年,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意即信仰之门),创巴布教,宣传新救世主(马赫迪)即将降临,并在人间建立公正幸福的“正义王国”,年又称马赫迪。当时伊朗在残酷的封建压迫下生活十分痛苦,加之外来资本的不断渗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纷纷入教。伊朗国王于年下令逮捕“巴布”,各地巴布教徒在下层阿訇和商人的领导下,在各地发动起义,锋芒主要指向封建王朝,在客观上也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年7月巴布被处死。至年,各地起义相继被镇压,无数教徒惨遭杀害。

青年土耳其*:年5月,在易卜拉欣-特莫领导下,伊斯坦布尔医学院学生秘密成立奥斯曼统一协会,以恢复年宪法为宗旨。在帝国各地相继建立许多小组。年联合组成统一进步协会,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小官吏和*官。最初领导人为穆罕默德-里扎(—年)。该协会在国外建立许多组织并出版自由报刊。19世纪、20世纪之交,该协会活动一度消沉。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及土耳其国内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使青年土耳其*活跃起来,组织迅速发展。年该*控制了马其顿地区的部分*队。年初领导和发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4月该*执掌*权,随后推行大“奥斯曼主义”,镇压帝国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对外奉行亲德*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德奥同盟国集团作战,战败后于年10月签订丧权辱国的《摩得洛司停战协定》。年11月4日,统一进步*举行非常大会,宣布自行解散。

(2)非洲:从15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就对非洲开始入侵。到19世纪的后半叶,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已经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面对民族存亡的重大危机,阿尔及利亚于19世纪的70年代就爆发了反法民族大起义,到了19世纪的80年代之后,非洲民族主义运动到达了最高潮,其中主要的斗争有:阿散蒂人民的抗英斗争、阿拉比领导的埃及人民抗英斗争、苏丹的马赫迪大起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马赫迪大起义: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年1月爆发,年因英国殖民*镇压而失败。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卡弗尔战争:南部非洲班图人的一支科萨人反对“布尔人”(以荷兰为主的欧洲人后裔)和英国人侵略的战争。近百年的“卡弗尔战争”,共进行了9次。前两次(、)是反抗布尔人的侵袭。以布尔人的失败告终。年英国人占领了布尔人的开普殖民地,接着发动了第三次卡弗尔战争,结果英国失败。年英*再度占领开普。年荷兰将开普让予英国。英国人继续不断向东扩张。到年为止,同科萨人发生了6次战争,科萨人最终失败,英国人吞并了科萨人所有的土地,但科萨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南非人民反殖民压迫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③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在获得民族独立以后,并没有真正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远远不够发达,而以工业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新殖民主义者又加紧了对该地区的经济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拉丁美洲在独立之后继续进行着自己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样,在19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的民族运动的特点就是既要反对欧美殖民主义在经济上的干涉,又要进一步在国内进行民主化改革。整个拉丁美洲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运动的代表事件包括:古巴独立战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巴西的废奴运动和争取共和的斗争。

“缅因号”事件: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年1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与15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原因至今未查明),美国以此为借口,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于6月在古巴登陆,在海*支援下于7月占领圣地亚哥。年8月,西班牙战败。12月签订《巴黎和约》,

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并于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墨西哥独立后,大地主掌握了*权,天主教会握有很大权力,*局动荡。英、美、法等国不断侵略墨西哥。—年,代表封建地主、天主教会和帝国主义利益的反动独裁者迪亚斯统治墨西哥达30多年。年,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队起义。在斗争中,著名农民英雄查巴塔和微拉领导起义队伍在各处摧毁大地主农庄,把土地分给农民。起义*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并于年5月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但国内反动派勾结美国,于年发动*变,建立反革命*权,美国还出兵支持反革命*权。墨西哥人民再次起义,工人阶级成立了“红色大队”,第一次有组织地参加了斗争。以工农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于年8月再一次推翻了反革命*权,并挫败了美国的干涉。

年,墨西哥建立了资产阶级*权,制定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是所有一切土地、河流和矿藏的所有者;教会不得领有、经营和承典不动产;国家采取办法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所有制。宪法还为工农规定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国内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走狗,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取得了突出成就。

三、20世纪初亚非民族运动

1.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社会背景

①一战中,争带来的贫困化激化了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的矛盾。而印度复员士兵和劳工从欧洲带回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社会范围内反英浪潮的高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一战期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强,幻想以合作换取战后自治。

③英国在战后奉行压制*策,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府继续保持特殊镇压权。群众性的反英斗争风暴终于爆发了。

莱特瓦尔制: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实行的一种田赋制度。主要实行于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省和西印度的孟买省。在贝拉尔、阿萨姆等地也曾实行过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地主、以解体的农村公社社员为个体佃农的租佃制。莱特(Ryot)一词源于阿拉伯文Raiy,本意是农民莱特瓦尔制以莱特为对象确定地权和应交田赋的数额。其办法是*府对莱特耕种的土地进行测量、分级估税;取消中间人,*府与莱特直接订约,莱特直接向*府交纳田赋,赋率通常是30年改定一次。

甘地主义: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圣雄”甘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曾就读于伦敦大学,此后在南非就职期间,曾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的方式反对反种族歧,并逐步形成了被称为“甘地主义”的思想体系。年甘地回国,他的社会*治主张和非暴力抵抗策略得到印度资产阶级和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支持,很快成为国大*(印度国民大会*)的实际领袖。他的努力使国大*展成为工业与农业两大利益集团的联合代表,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在组织几次非暴力的抵抗运动的过程获得重要的经验也赢得了极大的声望。在谋求和印度穆斯林合作的过程中,他又提出了“不合作”的思想作为非暴力运动的补充。他认为而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之所以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印度各个阶层的人与英国人合作。年9月国大*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第一,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第二,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最后,逐步走上抗税阶段。此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路线成为指导国大*活动的总路线,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式开始了。国大*所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响应。但是,运动很快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年2月4日,联合省哥拉普尔地区乔里乔拉村发生暴力事件。2月12日,国大*决定停止不合作运动,并责成国大*地方组织督促农民缴阻纳税,禁止任何“挑衅活动”。甘地本人于3月被捕,被判6年徒刑。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给印度经济以沉重打击,而英国为缓解自身的危机,仍然竭力对印度进行剥削。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使印度的反英情绪再度高涨,国大*内以尼赫鲁为首的激进派力量逐渐得势。年1月30日,甘地向欧文总督提出减少土地税、释放*治犯等要求,被拒绝。国大*于是授权甘地领导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甘地从领导抗议食盐专卖法的“食盐运动”开始,提倡拒绝在英国机构中任职等。但运动终究无法避免暴力事件。英印当局发布镇压令。此后英*府一度和谋求与国大*合作。*府承认国大*合法地位,国大*则停止不合作运动。但是甘地在伦敦圆桌会议上提出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国大*宣布恢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人民已疲惫不堪,且运动再度受到当局镇压。年7月,国大*决定停止群众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代之以个别的非暴力抵抗,以个人行动为主,将解救“贱民”作为运动的核心。这意味着非暴力抵抗运动进入了尾声阶段,由一种矛头外指的民族解放运动转变为一种内部社会改造运动。翌年5月,国大*巴特纳会议正式宣布无条件终止不合作运动。

2.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1)背景:①一战失败,土耳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民族危机。②大战期间,安纳托利亚地区民族工商业发展,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谋求民族独立、发展民主*治的强烈愿望。③年5月,爱国将领穆斯塔法?凯末尔(-)以“督*”的身份来到安纳托利亚地区,开始统一各地民族主义组织,组建土耳其国民*,制订民族独立纲领,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革命的胜利:年9月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以凯末尔为主席的代表委员会,作为领导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机构。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自行召开新的国会——大国民议会,并组成了以代表委员会为中心的、对议会负责的国民议会*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兼国民*总司令:土耳其国民*英勇战斗,迫使协约国于年10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战争以胜利告终。年7月24日英、法、意各方代表于共同签订了《洛桑和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基本上保持了土耳其在本土范围内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土耳其独立: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宣告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共和*体和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土耳其由此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拥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正式步入现代化的历程。这在20世纪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中具有重大意义。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世俗化改革,也是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一个典型范例。

(3)世俗化改革凯末尔改革在当时的穆斯林世界乃至整个非西方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①*治领域改革的核心是废除素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教分离,建立现代*治与法律体系。年4月20日,颁布土耳其共和国宪法。年删除宪法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以西方国家法律为蓝本,制定《民法》《刑法》《商法》等。尤为难得的是,凯末尔为世人树立了*事权威服从民事权威的典范,这是土耳其改革成功的关键。

②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凯末尔形成了“国家主义”的经济发展思路,由国家统一管理国民经济,并在工业、交通运输、银行等领域进行直接投资与经营。

③社会生活方面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解放妇女等。

④文化教育领域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的、现代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实现教育与宗教分离、建立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从总体上看,土耳其世俗化的程度比其他穆斯林国家乃至许多其他的非西方国家要深刻得多,现代化的进度也要快得多。

3.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年宪法:在较大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墨西哥是唯一经历了真正的革命的国家。

①年,墨西哥爆发了全国性起义,推翻波菲里奥?迪亚斯的独裁统治。年,维多利亚诺?韦尔塔上台。在其暴*之下,墨西哥再度爆发革命,陷入内战状态。在美国的支持下,贝罗斯蒂亚诺?卡兰萨登上总统宝座。他召开了制宪会议,起草了一部比较民主和进步的资产阶级宪法,于年5月颁布实施。

②年宪法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关于土地问题的第27条和关于工人问题的条上。前者体现了剥夺教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限制大土地制度,发展小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的思路。后者将墨西哥工人在-年革命中取得的八小时工作制等权利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③由于-年革命并未使墨西哥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宪法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后又经历了20多年的护宪运动和6年的改革。但是护宪运动并未使土地改革、保护工人权益、发展民族工业等思想得到真正落实过。直到年卡德纳斯上台,改革才真正开始。

(2)卡德纳斯改革

以-年的经济危机为背景,工农、中小资产阶级等强烈要求改革。在国民革命*内部出现了一个以拉萨罗?卡德纳斯(-年)为首的左翼激进反对派。在-年的总统任期内,卡德纳斯进行了一系列*治、经济与社会改革。

①打击*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的社会基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治体制。

②大力推行土地改革,破除封建大地产制,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由封建大地产制向现代形态的转变。除了进行土地改革以外,卡德纳斯*府还扶持发展农业的*策,全面进行农村建设。

③国有化*策: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国会通过没收法案,授权*府在必要时可以将外国公司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国有化*策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势力,促进了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④宗教与教育分离,发展世俗化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3)对改革的评价

①卡德纳斯是民众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发动的改革是墨西哥乃至拉美各国的发展道路朝着民族主义方向偏转的标志。②他对国家*治体制和墨西哥革命*的改组打击了大地产主的分裂性、地方性势力,加强了国家权力,扩大了国家*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局的稳定与国家发展。③他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比较深刻地体现了年宪法的实质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大地产制和外资经济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④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为其以后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战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迅速解体的原因

(1)殖民国家在由商业资本主义到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外部资源的要求逐渐由劳动力、原材料转向资金、技术,直接的殖民统治与*事控制逐渐部适应现代资本生产的要求,因而纷纷转向承认原殖民地的*治独立、加强经济渗透;

(2)二战后,欧洲殖民帝国处于极度疲弱的状态,社会上普遍渴望和平、厌弃战争,各殖民帝国缺乏足够的对外控制的能力与合法性支持;

(3)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对建立殖民帝国不感兴趣;

(4)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以及新型领导力量、明确运动纲领和广泛社会基础的形成,意味着打破殖民体系、争得民族独立的条件的成熟。

(5)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力图超越冷战格局,保持中立,谋求发展,由此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2.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亚非会议:50年代中期,亚非两洲已有约30个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普遍要求增进友好关系、共同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年12月,印尼、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亚非会议的意义:

①亚非国家万隆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事务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已经作为一支新兴的*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治舞台。

②亚非会议始终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民族民主运动有的发展,加快了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

③增强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④会议还创造了“万隆精神”,在和平共处十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会议谴责了旧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主张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年12在开罗召开了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

不结盟运动: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应运而生。年7月,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事集团。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意味着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治舞台,冲击了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民族利益,发展民族经济,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剥削性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年,75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形成“七十五国集团”。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七十五集团增加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以《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的名称发表了年75国提出的联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七国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上的联合。以后“七十七国集团”几乎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

“不结晶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评价: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治组织,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二者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此,在东西方两大*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治力量,是战后两极格局重要的调节因素。

南非班图斯坦计划:年起,南非当局实施“黑人家园计划”的种族隔离*策,又称“班图斯坦计划”。该计划颁布了《促进班图自治*府法》,强行把占总人口73%的黑人按部族划分为只占国土12.7%的10个“独立国家”,并剥夺黑人的南非国籍和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又因南非反种族主义斗争发展的民主化进程。80年代该计划难以推行。90年代正式终结。

莫利芬事件:年,印尼共产*领导人从苏联回国,共产*开始公开活动,引起了印尼国内恐慌,哈达*府与美国代表秘密会晤,得到美国反共势力支持。哈达遂下令清洗部队中的进步*官,并在全国发动反共大搜捕,1万多共产*人和进步人士被杀害。是为印尼现代史上的第二次白色恐怖。

3.试论述战后第三世界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1)形成发展: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大约出现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来大为流行。

①年亚非会议的召开是的开端。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市举行,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欢迎并保证会议顺利召开。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不结盟运动则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会议宣言》等文件。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治力量。

③七十七国集团也极大的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发展。

(2)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2.它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4.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5.论述战后东亚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奇迹并分析东亚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

日本和“四小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

(1)机遇: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新技术使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发达国家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②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东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③殖民主义瓦解,各国获得民族独立,使它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

④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建立了新的国际贸易机制,各国贸易壁垒打破,国际分工加强,跨国企业发展。

(2)模式:①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机会,适时确定和调整本国的经济发展策略

②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③*府较强的干预,积极发挥*府的作用,建立了行*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

④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3)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的高投资。②合格教育与人力开发的高投资;③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④抓住机遇,促进出口的自觉*策,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⑤注重公平增长。⑥谨慎的财*、金融*策和在对外经济*策支持下的稳定康健的宏观经济环境。⑦注重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十四﹑近代国际关系与一战

维也纳会议:

.3.9俄英普奥四国签订《夏芒条约》,约定结成同盟20年,同意推翻拿破仑,不许他和他的家庭重登法国王位,对欧洲领土的重新安排予以保证。

.5.30法国与反法同盟签订《巴黎合约》,规定法国本土以的疆界为准,交战列强派出全权代表参加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11.1—.6.9年反法同盟各国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法国外长塔里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力量,*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最后决定: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继续维护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欧洲统治新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欧洲又恢复了均势局面。

维也纳会议的四首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相卡斯尔端,奥国首相梅特涅,普鲁士全权代表哈登堡

各国目的:①俄国:在西欧使德意志分裂永久化,在东欧吞并华沙大公国,最终确立俄国在欧洲的霸权。②英国:保持欧洲大陆诸国均势,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主地位。

③普: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④奥:力图建立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德意志的优势。

会议原则:会议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法国外长塔里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治体制及其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补偿原则,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正统主义的精神。

《最后议定书》:.6.9签订,主要内容:①按照会议的正统主义原则,许多被推翻的旧王朝卷土从来,波旁王朝复辟,萨伏依王朝复辟,德意志诸王公又恢复了他们的统治。②波兰被重新瓜分,十分之九的领土包括首都华沙在内都被俄国占领有③德意志组成邦(34邦,4自由市),奥地利居首席地位。④奥地利取得意大利的广大地区,重新占领伦巴底和威尼斯。⑤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⑥会议不顾有关民族的意愿,把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挪威与瑞典合并。⑦英国夺得大量海外殖民地⑧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评价: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19世界初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独立运动是历史进步的潮流。维也纳体系却维护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用18世纪原则来统治19世纪的欧洲。那时,德意要完成统一,以便开展工业革命,东南欧被压迫民族要实现民族独立,这也是历史的潮流,而维也纳体系却维护德意的分裂局面,镇压东南欧的民族独立运动,任由大国践踏小国家和民族,这些都说明了这一体系的发动性。

欧洲协调的两同盟三会议:

神圣同盟:年俄普奥三国君主在维也纳会议后缔结的同盟。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宣言约定三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互相帮助,敦促他们的人民实行基督教教义,三国君主宣称要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即神圣同盟。到年,除英国,教皇,土耳其,苏丹外,所有欧洲国家相继签字加入。在同盟居领导地位的是俄国和奥地利。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美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矛盾加剧,年名存实亡。

四国同盟:年11月,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付法国,俄英普奥四国成立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条约规定:①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巴黎合约》和《最后议定书》所作的安排,这即包括关于欧洲领土的划分,又包括排除拿破仑及其家族重登法国王位的决定。②缔约一方如遭到法国的进攻,缔约各国要出兵援助。③缔约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以维护欧洲和平。四国同盟把维护神圣同盟目的的手段具体化,定期举行会议,为以后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和欧洲协调奠定了基础。年11月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的协调。

亚琛会议:,9欧洲协调的第一次会议在亚琛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俄英普奥法五国,这次会议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盟国从法国撤*问题。.10.19五国签署了《亚琛条约》,盟国表示让步,同意提前撤退驻*。11.4法国接受四国邀请加入四国同盟,旧的四国同盟体现着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制裁,而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协调。

特洛波会议:.10.20在特洛波举行的欧洲协调会议。19世纪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独立运动使欧洲封建君主惶恐不安,为扼杀革命运动,.10.20在特洛波召开国际会议,俄普奥三国君主参加,英国派外交使节出席,三国首脑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规定凡因革命而更迭*府的国家一概排斥在欧洲协调之外,缔约国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英国由于国内自由派的反对,未在议定书上签字,法国虽签字,但做了保留。它第一次破坏了四国同盟规定的大国协调一致原则,欧洲协调开始变得不协调。

维罗纳会议:.10在维罗纳召开的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会议。俄英普奥法五国出席,会议主要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主张西属殖民地不得侵占。而其他各国则主张干涉西班牙革命。最后,会议通过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决议,并由法国承担这项义务。可见英国放弃了欧洲协调,与俄普奥分道扬镳。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局面宣告结束。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⑴神圣同盟的破裂:①希腊独立战争标志着神圣同盟开始分裂②比利时独立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

⑵维也纳体系的严重动摇:①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运动冲击了维也纳体系封建统治秩序②法国七月革命使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③希腊,比利时的独立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首次和再次变动。

⑶维也纳体系的彻底瓦解:年欧洲革命

⑷维也纳体系的完全粉碎: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战争完全粉碎了维也纳体系。

列强矛盾与欧洲均势:

三皇同盟:年德皇为了达到独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匈两皇结成的同盟。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署了一项协议规定双方如有利害冲突问题,则进行协商解决,如遇第三国进攻缔约一方,两国皇帝应相互谅解,求的一致行动,如果认为必须采取*事行动,则要经过特殊*事会议的安排。这一协定通知德国后德皇表示加入,形成了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虚弱法国的目的,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三皇同盟是旧时王朝外交的产物,它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原则,并不是真正的*事同盟。

年德法危机:年德法之间的一次战争危机。普法战争使法德两国长期处于武装和平状态。法国经济的复兴,*队的改革,复仇意识的宣传及保皇*的上台,使德国感到了来自法国的威胁。德国决定利用三皇同盟造成的有利态势,先发制人,以战争恫吓法国,迫使它彻底屈服,抛弃任何复仇的打算。年德国开始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加紧战争准备,就当时的实力而言,新的德法战争必然使法国遭到更惨重的失败。面对德国的战争叫嚣,俄国表示他难以容忍德国发动对法国的新战争,英国也表示不能坐视法国的失败,由于英俄反对,德国只得罢手,一场战争危机解除。法国外交取得一定胜利,但英.俄两国的目的在于维持现状,并非有意帮助法国恢复战前的国际地位。

一战:

原因:资本主义*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①19世界70年代后,美德赶超英法,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②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美德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占有殖民地,重新瓜分殖民地。

两个同盟:三国同盟:-年德意奥三国为同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事同盟集团。年德奥缔结了针对俄国的秘密*事条约。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乘机拉拢意大利。年,德意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时,德奥全力支持,如果德国受到同样攻击,意大利也同样支持,如三国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予以支持。三国同盟中德国是主角,奥匈是追随者,意大利是暂时和动摇的同盟者,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以英法俄为首的欧洲另一*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年英法俄通过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事同盟集团。年法俄首先签订*事协定,年,英法两国调整了在殖民地问题的矛盾,英法协定签订,年英俄协定签订,协约国最终形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双方疯狂的扩*备战,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中美日意等国先后加入。年德国战败投降,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对苏联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两摩两巴:两次摩洛哥危机:法德争夺摩洛哥酿成的两次危机。根据年的国际《马德里公约》的规定,各大国在摩洛哥都享有平等的权利。20世纪,法国通过在其他地区做出让步,换取诸国同意它在摩洛哥有权“自由行事”。年,德国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发表挑衅演说,声称摩洛哥素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随后,德国以战争相威胁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问题,造成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做出让步。年摩洛哥首都菲斯爆发了反帝人民起义,法国派兵占领了菲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相继派战舰进入摩洛哥附近海面,酿成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由于英国支持法国,在同年签订的《法德协定》中德国承认法国是摩洛哥的保护国,但法国也让出一部分法属刚果给德国,这两次危机是法德矛盾的结果。

两次巴尔干战争:-年东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属地发生的两次战争。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即反对奥斯曼帝国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战败,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巴尔干各民族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但在分配战果是由发生了分歧,年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利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战败求和。战争大大激化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的加入,最终使巴尔干诸国分化为两大集团。成为一战的温床。

波斯尼亚危机:年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发的一次国际冲突。年10月在没有得到俄国同意的情况下,奥匈帝国单方面正式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声明此举得到俄国*府的同意。它使得俄国在外交陷于极端狼狈的境地。对此塞尔维亚*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战争动员,并向俄国求援。由于德国的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无条件正式承认吞并,解除动员。俄国由于未做好战争准备,同意塞尔维亚被奥匈帝国吞并。这一危机大大加深了欧洲*治上的不稳定,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萨拉热窝事件: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的事件。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狂热的*国主义分子斐迪南夫妇亲自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并指挥十五,十六兵团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事演习。这一挑衅行为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在检阅完*事演习前往萨拉热窝市*厅途中,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四条战线:西线:英法与德

东线:俄与德,奥匈

巴尔干战场: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利亚与保加利亚,奥匈

意大利战场:年形成,意大利*队对抗奥匈*队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①西线.9.5—9.10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德*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

②东线兴登堡指挥的坦能堡战役迫使俄*退出东普鲁士

第二阶段:德*在东线胜利,年4月俄英法意签订伦敦密约,意大利于5月对奥匈帝国宣战,形成四国协约。年保加利亚加入德奥土三国同盟一方。

①.5—6英德日德兰海战,英国仍控制海上霸权,年战略主动权转至协约国手中。

②.2—12凡尔登战役,法*殊死抵抗德国的进攻,是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屠场”。

③.6—11英法发动索姆河战役,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大大牵制了德*在凡尔登的攻势,坦克第一次用于作战。

第三阶段:①无限制潜艇战,德皇威廉二世下令自年2月起全力实行,无论协约国还是中立国的船只。不加警告,一律攻击。但由于英国护航制和各种反潜措施的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

②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革命,退出战争。

③.11—12英*在康布雷进攻战役中曾大规模使用坦克,这在*事技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阶段:①.3俄德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俄国退出战争

②.11.3德国国内发生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11上午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福熙元帅的列车上,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美国参战的原因:①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贸易大力加强②俄国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单独媾和和导致协约国失败③美国担心英俄失败,会加强日本在远东的实力,将来德日联合,美国称霸世界无从谈起④战争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此时参战,能增强在战后分赃会议上的分量。

积极影响:①使许多中立国如中国,印度纷纷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扩大了协约国阵营,形成对盟国的绝对优势②美国*事上的直接参与,有利于协约国集团的最后胜利③美国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欧战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战的影响:①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②导致欧战地位的下降,三大帝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宣告瓦解,美日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③导致了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⑤国际新格局出现。

十五﹑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年革命: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20世界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工人运动不断高涨。.1.22彼得堡的工人和家属工十四多万人举行请愿,遭到沙皇的血腥镇压。随后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乡村的农民暴动,黑海舰队“波特号”水兵起义。革命运动为全饿*治总罢工。12月2日,根据布尔什维克*的建议,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治总罢工发展为武装起义,革命发展到最高峰,武装工人同反动*队进行了九天的搏斗,沉重打击了敌人,最后起义被沙皇镇压。年革命是列宁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四月提纲》:.4月列宁发表的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因发表在四月故名。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在人民群众需要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4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四月提纲》的报告,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权问题,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列宁提出了“不给资产阶级*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权归还苏维埃”的口号。《四月提纲》确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

《布连斯特条约》:年苏俄为退出一战与德国在布连斯特签订的条约。.3.3正式签订.按照条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和赔款60亿马克给德国。列宁称之为“不幸的条约”。德国战败后,苏俄*府于11月13日宣布废除此条约。该条约使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权的时间,树立了一个“革命妥协”的光辉典范。为此后维护*权创造了条件。

协约国的武装干涉:.3-5英法美干涉*从摩尔曼斯库登陆,4月日*在海参崴登陆。

第一次进攻:春爆发了捷克*团叛乱,协约国抓紧对苏俄实行武装干涉,年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原沙皇*府海*上将高尔察克率领的白卫*为主力,伏龙之指挥红*击溃了高尔察克。

第二次进攻:年主力是盘踞在高加索的邓尼金,美英为其提供了大量援助,年初被红*击溃。

第三次进攻:主要由波兰地主武装和弗兰格尔两支反革命武装于.4在西线发动,美法给予了大量援助,10月,苏波停战协定签订,11月消灭弗兰格尔,苏俄取得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

远东共和国: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但是远东地区仍被日本干涉*和白卫*占领,苏俄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缓冲国家。年4月,远东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它不是工农苏维埃国家,而是劳动人民的民主共和国。它接受俄共中央远东局的领导。远东共和国成立后,把红*和游击队改组为人民革命*。.2布留赫尔率*肃清了白卫*,10.25最后一支外国干涉*被赶出国境。.11远东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寇松线: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联和波兰建议的停战分界线。年,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决定重建波兰国家,以民族边界线为波兰东部边界,这条线沿布格河划分波苏边界。年苏联红*击败波兰干涉*时,寇松代表英国*府建议波苏以这条边界线为停火线举行和平谈判,在斯帕举行的国际会议上,波苏双方承认寇松线为波苏分界线,当波*转入反攻后,波兰*府拒绝承认寇松线。年,波苏两国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两国边界线以寇松线为基础划定。

十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①以德为首的同盟国战败,沦为被宰割的对象②战胜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日崛起,英法渐衰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博弈“的新时代④蓬勃开展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激荡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领导者:.1.8—.6.28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狐狸),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老虎),美国总统威尔逊(百灵鸟)操纵了会议。就国际联盟问题,对得合约问题,如何反苏达成了妥协。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①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公开缔结合约,公海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裁减*备,调整殖民地②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影响③欧洲及中东在民族自觉的基础上恢复建立民族国家④成立普遍性国际联盟,是美国冲出拉美走向世界的扩展主义纲领。

《国际联盟盟约》:.4.26年巴黎和会通过,盟约宣称同盟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和安全”。提出会员国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应尽的义务与职责:①裁减*备②相互尊重行*独立与领土完整,以防外来侵略③各国间订立的与该盟约不符合的条约应废止,此外,盟约还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国际盟约是一份重要的国际文件,它被列为对战败国合约的一部分。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合约》:.6.28签订《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合约》:①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③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的殖民地④限制德国*备⑤赔款和经济条款。

《圣日耳曼条约》:.9.11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规定禁止德奥合并,将绝大部分领土划归周围的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利亚,据此奥地利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条约还有限制奥地利*备的条款及要求承担巨额赔偿义务的条款。

《纳伊条约》:.11.27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西部马其顿和蒂莫河下游地区划给南斯拉夫,北部的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利亚,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给希腊,要求保加利亚限制*备和赔款。

《特里亚农条约》:.2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规定匈牙利废除强迫征兵制,陆*不得超过3.5万人,并负担22亿金法郎的赔款,领土也做了较大的变动。

《色佛尔条约》:.8.10协约国与土耳其素丹*府签订,该条约使土耳其丧失了4/5的领土,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小块地区,亚洲地区只保留安纳托利亚的部分主权,海峡地区由国际共管,土耳其的财产,铁路,工业和资源都置于战胜国的监管之下,限制土耳其的*备,恢复帝国主义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该条约失土耳其丧失了独立地位。由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取得胜利,废除了这个强盗式的条约。

华盛顿体系:《四国条约》: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日四国签订的旨在划分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条约。年12月,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地区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规定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应进行协商,就应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四国条约》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得该条约具有外交性质而不具有*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五国海*条约》:年在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备的条约。主要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的总吨位比为5:5:3:1.75:1.75,美英放弃在太平洋某些区域扩建或新建海*基地的行动等。条约有效期至.12.31。《五国海*条约》是世界现代史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协议。美国在海*方面得以与英国平起平坐,英国正式承认美英之间的力量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使日本海*出于二流水平。日本的扩*计划受到限制。这标志着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九国公约》:年华盛顿会议与会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主要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的完整,同时要求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遵守“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列强对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法外治权等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出威海与广州湾外,其他问题实际未获得解决。公约终使美国的门户开放*策具有法律的效力。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取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①该体系代表的是战胜国和殖民宗主国的利益。是建立在掠夺战败国,镇压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并以反对苏俄为主要目标。②是各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内部蕴含了诸多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式的惩罚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分赃不均造成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加剧。它的矛盾性酝酿了它的不稳定性,仅存在二十几年就被德国再次发动的世界大战彻底摧毁。

十七﹑一战后的世界

战后初期各国:(苏德匈印土美)

苏联:

战时共产主义*策:处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帝国武装干涉的危险中:①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在城市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现监督③在管理上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对生产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④在流通分配领域,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日用品配给制,对成年人实行义务劳动制

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新经济*策:①在农业方面以征收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有限度地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工②工业方面允许一定的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总管理局制度,给予地方和企业自主权③分配方面改革平均主义的分配制,按劳取酬,承认个人物质利益④在流通方面,允许国内自由贸易,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二者的比较:①背景不同,战时是在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国内*治危机日益危机的形势下进行的,新则是战时共产主义*策的实施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国内爆发了严重的*治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为纠正战时共产主义的不良后果而进行的。②特点不同,在对待个体小农,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态度上,战时共产主义是全盘否定,新经济*策是关心,引导,利用。③内容不同:在农业上,战时实行余粮收集制,新实行收实物税;在工业上,战时将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新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策;在商业上战时实行垄断制,新实行有限的自由贸易;在分配制度上,战时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新实行按劳分配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上,战时实行直接过渡制,新实行间接过渡。⑤影响不同:战时挫伤了农民和企业的经营积极性,阻碍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工农联盟,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无产阶级*权。

德国:

基尔水兵起义:年11月初,为了抗议海*司令部下达的出海作战命令,德国基尔港水兵集会游行,遭到镇压后水兵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得到工人的支持,成立了士兵苏维埃和工人苏维埃,起义者控制了全城,*舰上到处升起了红旗,基尔起义揭开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德国十一月革命:-年德国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年11初,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11月9日,柏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社会民主*建立以艾伯特为首的*权。年4月,巴伐利亚起义,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起义失败,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年8月,通过《魏玛宪法》,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工人阶级建立的*权。.4在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高潮中,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工人在共产*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并夺取了*权,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共和国采取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使德国革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在5月就被艾伯特*府扼杀在血泊之中,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

卡普暴动:年德国发生的反动*事*变。魏玛共和国成立后*队的数量虽然裁减了,但*官团还是由原来的人员组成。年,驻扎了波罗的海的5万德*奉调回国,*官们得知裁*消息后极为不满,在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支持下,3月13日,帝制派*人占领了柏林*府区,并拥立东普鲁士地方官卡普为总理,德国工人举行全国总罢工,叛乱头子得不到支持,纷纷外逃,3月11日暴动失败,表明国防*已成为国中之国,是站在反动保守势力一方的。

匈牙利:

匈牙利革命的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原因:①内*外交的严重危机使资产阶级*府无法继续统治下去,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帝国主义的干涉更加剧了它的危机。②共产*十分注意武装问题,争取了大多数*队的支持,建立了众多的工人赤卫队,形成了对资产阶级明显的优势。

印度:

甘地主义: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创立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四部分:①宗教泛爱观和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治哲学②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治思想③主张经济正义,经济平等和经济自主的经济思想④发展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主张宗教团体法和爱国主义的平等社会思想。

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制造的屠杀事件。年4月,英国殖民当局在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城驱逐两名民族运功活动家,4月13日,国大*组织2万人举行集会,抗议殖民者的暴行,遭到殖民当局的镇压,数百名群众死亡,另有数千人受伤。惨案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方式,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达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的目的。年,阿姆利则惨案促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走向高涨。年12月,国大*年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第一:所以印度人都应放弃殖民*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第二: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并抵制英货,最后逐步走向抗税阶段。-开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年以甘地领导的食盐长征为开端开展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工农运动往往突破非暴力限制而遭到甘地的终止。

土耳其:

凯末尔革命:-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一战中战败投降,年8月,苏丹*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年4月,凯末尔组成以他为首的*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此后,土耳其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凯末尔主义:指导土耳其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原则被称为凯末尔主义。是一种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主要包括:①共和主义,反对封建君主制,实行资产阶级共和*体②平民主义,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民族主义,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④国家主义,在国家的帮助和监督下,发展民族工商业,实现经济的自主和独立⑤改革主义,反对保守,坚持*治,经济等各项改革⑥世俗主义,实行*教分离,摆脱伊斯兰教封建势力对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控制。凯末尔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在其指导下土耳其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就。

凯末尔改革:①*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教分离,制定了资本性质的民法,商法,刑法三大法典②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废除封建的什一税③在思想文化方面:扩大世俗教育,实行文字改革④社会生活方面:废除一夫多妻制和伊斯兰教的各种成规陋习。

美国:

美国进步运动:-年美国所发生的*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进步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消除美国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在内容上,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从*治上争取妇女选取权,市*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在总统柯立芝执*时期(-)出现了高持续的增长和繁荣,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主要原因是柯立芝采取“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经济*策,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有一定虚假性,这种繁荣孕育了新的危机。

20世纪20年代*治概貌:(英法德意日)

*治总体上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许多方面呈现历史的进步:①欧洲三个反动落后的帝国垮台后,代之而起的是苏俄,德国,奥地利,波兰9个共和国②很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日趋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各国的选举制都有发展,美英德意在20年代陆续实行普选制,给妇女以选举权,二是欧美都是几个资产阶级**相互竞争,轮流执*,部分国家的改良主义工人**参加执*,社会*人上台后,大多宣布实行*治经济改革③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在德意日和部分东欧国家出现了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的独裁统治。

英国:

蒙德主义协定:年,英国工人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年,颁布了一项被工人阶级称之为“工贼宪章”的“劳资协议和工会法”,取消了工人的许多权利。同时,*府也对工人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理事会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年7月,以化学及电力工业巨头蒙德为首的20多位资本家与工人理事会签订了蒙德主义协定,主张以调节制度取代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这种工会领袖和工业巨头合作的*策被称为“蒙德主义”,协定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英国经济趋于好转。

麦克唐纳组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府

年帝国会议:为解决英国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英国于年10月召开了帝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但由于自治领在防务上需要英国*队,特别是英国海*的保护,以及英国和自治领在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它们仍然承认自己是英帝国的成员,并宣布效忠英王,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批准了年帝国会议的决议。

《威斯敏斯特法》: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确认各自治领地位的法案。主要内容:联合王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和纽芬兰组成英联邦,自治领成为独立平等的主权国,以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和帝国议会地位平等,具有废止或修改与英国法律相抵制的法律,命令,规章的权力。凡未经自治领明确请求并得到其同意,英国议会无权代为立法,在对外事务上,规定自治领有独立的外交权。《威斯敏斯特法》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以后,英国通过英联邦的形式,加强在贸易领域的协商,并组成了英镑集团。

法国:

*局动荡不安,外交上将“安全”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加紧压迫德国支付战争赔偿,并在欧洲大陆建立*事同盟体系

小协约国: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亚弄条约》和保加利亚修改《纳依条约》,分别缔结了三项双边同盟条约,在中欧和东南欧也形成一个同盟体系,通称“小协约国”。

马其诺防线:一战后,法国为使德*再次来犯时得以自保,在法国北部修筑的防御体系。法国从年开始建造马其诺防线,至年初期规划工程基本完成,历时8年,耗资亿法郎。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马其诺防线并未起到原先设想的作用。建造这个著名阵地工事的目的是使法国在防御上固若金汤,但相反却助长了法国人的苟安情绪,腐蚀了*队的战斗精神,给年的*事崩溃埋下下了种子。

德国:

《拉巴洛条约》:年,一战战败国德国和被排挤的社会主义苏联在拉巴洛会谈,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条约规定: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按最惠国待遇开展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战争损失的要求,德国放弃苏俄*府赔偿昔日德国企业主财产的要求。《拉巴洛条约》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阵线,为苏德经济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辟了苏德长达10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史称“拉巴洛时代”。

鲁尔危机:年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的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兵占领了德国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采取消极抵抗*策。企业停工,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局动荡不安,英美害怕德国经济趋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鲁尔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法国也未能从占领鲁尔中获得好处,最终导致德国赔款问题的领导权由法国转至英美手中。

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三个文件:

道威斯计划: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主要内容: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③第一年赔偿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其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的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动的自由。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时获得解决。

杨格计划:年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德国赔款计划。年德国宣称财*濒于破产,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英法美德意日等国代表组成以美国财*专家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杨格计划的实施,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扩大了外国对德国的经济渗透。

洛桑协定:年协约国与德国达成的一项最后解决解决赔偿问题的协定。年德国宣布将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战争赔款,使赔款问题再度告急,6月协约国在洛桑召开会议再议赔款,7月签订了《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须支付30亿马克作为其解除其赔款义务的补偿。但批准这个协定的前提条件是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由于美国坚决反对勾销或减少战债,《洛桑协定》始终获批准。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

意大利:

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建立并夺取了*权

日本:

20世纪20年代,**内阁出现,年,*友会总裁原敬成为第一届**内阁的首相,外交上“协调外交”与“积极外交”交替实施。

协调外交:一战后原敬内阁推行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为了适应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在维护日本既得利益的基础上扩大权益,-年担任日本外相的币原喜重郎执行一种相对缓和的外交*策。主要内容:对美国由对抗变为协调*策,承认苏联恢复两国的邦交,对华提出不干涉内*,力图通过在中国扶植代理人和扩大经济渗透的方法扩大在华利益。必要是扔斥诸武力,并非真正不干涉。协调外交有利于维护当时国际格局的稳定,后来遭到国内主张武力侵华势力的反对,被称为“软弱外交”

和平条约:

《洛加诺公约》:.10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加诺城举行国际会议,以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所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①德与法比之间的领土维持现状,不违反关于莱茵非*事区的协定,三国保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英意充当该公约的保护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②德与法比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缔结双方保证今后发生的争端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③法同波捷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遭到来自别国的侵略时,彼此应立即给予支援和协助④允许德国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该条约使德国重返帝国列强行列,是西方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非战公约》: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的成果之一。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格洛倡议,年8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15个国家在巴黎签订的国际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格洛条约》。规定:废除战争作为国家*策的工具,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公约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宣布放弃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为互不侵犯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各国都作了保留,可以拥有“自卫权”,从而使公约成为一纸空文。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②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③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国际上滞销的农产品,初期产品增多,④地产与股票投机的狂热(美国),⑤欧洲各国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性

后果:①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增多,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会秩序混乱②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③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⑤打破了战后建立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⑥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和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

罗斯福新*的主要内容:①整顿财*金融:.3颁布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放弃金本位制,恢复银行的信誉。②调整工业生产:.6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调整雇主和工人的关系,规定雇主有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的权利。③限制农业生产:.5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局”,对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④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难民,.3国会通过了《社会救济条例》,吸纳失业者,大规模实施“以共代赈”。⑤调整劳资关系,实施社会保险,.7﹑8月先后颁布了《国家劳工关系法》

《社会保障法》。

影响:①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推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调整了生产关系,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②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美国*府和总统的权力增大,战后的历届*府和总统继承了这笔宝贵财富④新*中实施的福利*策,使美国走上了福利化国家的道路。但是,新*未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因而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时期美国外交的主要内容:为了缓和危机,通畅国际贸易通道,巩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①发出对苏友好的信号,.11美苏两国正式建交并就债务问题,赔款问题,宗教问题达成了谅解。

②.6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了长期以来美国的高关税*策,以此来缓和美国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③对拉美提出了“睦邻*策”。废除侵犯古巴主权的宪法修正案,取消干涉墨西哥内*的条约,撤回驻海底和尼加拉瓜的美*,扩大对拉美国家的最惠顾待遇,为美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中立*策,.8通过《中立法案》,对交战国实施武器禁运,.3通过《租借法案》,彻底改变中立*策,开始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实质性援助。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德国:

啤酒馆暴动:鲁尔危机期间民族社会主义工人**魁希特勒发动的一次未遂*变。鲁尔危机期间,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经济陷于混乱。希特勒认为夺权的时刻已经来到,年11月8日晚,趁巴伐利亚邦长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集会的时机,率冲锋队员冲进会场,胁迫巴伐利亚领导人发动暴动,企图推翻*府。由于纳粹*此时力量薄弱,又未取得大资产阶级和保守派的支持,*变很快被平定,希特勒被德国当局投入监狱。希特勒在狱中服刑9个月,并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

《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希特勒为了取得更大的权力,加紧扩*备战,年3月23日,威胁国会通过了《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该法授予希特勒以为期四年的独裁权力,在此期间*府无需国会和参议院的同意就有权颁布法律。此后,国会名存实亡,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在德国不复存在。

年英德海*协定: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额的45%,德国要建立超过这一比例的潜水艇,应先通知英国*府。《英德海*协定》为德国扩充海*留下了广阔的余地,英国同德国共同签订该条约,增强了德国毁约扩*的可能性。

水晶之夜:在希特勒种族主义谬论的指导下,德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犹排犹暴行。禁止德国人经商,任国家机关人员,教授和*人,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年11月9日纳粹分子假借犹太人枪杀德国驻法公使事件掀起了大规模的排犹活动,烧毁犹太教堂,捣毁橱窗,满街的玻璃碎片在灯光的映照下像水晶一样闪闪发光,被称为“水晶之夜”事件。

纳粹*上台的原因:①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国主义盛行的国家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的严厉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狭隘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和复仇主义情绪③30年代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使德国趋于崩溃的边缘,魏玛共和国丧失其存在的基础④纳粹*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年,成为国会第一大*⑤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上台的力量。

意大利:

《钢铁盟约》:年5月德意两国签订的《*事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①缔约一方的安全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②如果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面将给予陆海空**事支援③一旦参与了战争,任何一国都不能单独停战或媾和④成立常设委员会以加强相互协调。这个同盟是进攻性质的,它明确规定了双方应承担的*事义务,以推翻现存国际体系,夺取欧洲和世界霸权。

日本:

东方会议:为了研究国际局势和对外*策,特别是研究制定对华*策,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通过了《对华*策纲要》,确立了日本分离满蒙,称霸远东的方针,明确指出,日本对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应与中国其他地区区别对待,凡是在满蒙的特殊地位权益有侵害之时,则不论来自何方都要决心“防卫”而采取断然措施。正是这一纲领所确认的对华方针,导致了“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

国策基准:.8.7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首外陆海藏五相),制定了国策基准,确立了扩大侵略的方针。文件指出“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要求陆**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备应以对付美国海*,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这是南北并进和侵华的方针,是日本称霸亚太地区,进行扩*备战的纲领性文件。

北一辉:日本极端法西斯分子,写了一本《国家改造法案原理大纲》的小册子,后来改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它被日本法西斯奉为经典。在书中,北一辉狂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包括资产阶级的民主,叫嚣侵略有理,认为中国﹑印度等均应在日本的保护之下,要求根除阶级斗争和罢工运动,为了实现这些纲领,他要求用天皇大权来改造日本国家,由天皇直接依靠*队和退伍*人进行统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后经济*策的变化,影响和启示:

⑴变化和影响:①苏维埃*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控制了经济命脉。

②接着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策,设想从战时共产主义*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在内战结束后,其消极影响日增,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治危机,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路径。

③年,实行新经济*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年,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年,又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存在严重比例失调。

⑵启示:制定经济*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世界史考研六卷本冲刺押题6